




見證我市電子商務騰飛
五年里,從“商洛最牛網友”到如今的“商洛電商第一人”,“大秦嶺牛伯伯”緊跟“互聯網+”的浪潮,帶領一大批青年走進了電子商務領域,實現了創業的同時也帶動鄉親們一塊致富,可謂收獲滿滿。
“大秦嶺牛伯伯”本名叫牛波,今年62歲,原本是商洛學院的一名教師。2013年,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和網購的興起,牛波從中看到商機,在淘寶網上開店,專賣商洛農特產品,最多時店鋪有100多個商品。后來,他漸漸覺得拿別人的產品來賣畢竟利潤有限,而且產品包裝不能迎合網購人群的需求,便有了自己做產品、創立電子商務公司的想法。
在牛波看來,商洛的電商就是要在農特產品上下功夫。比如商洛的核桃品質好、產量大、文化背景深厚,可以以此為突破口,做出自己的品牌。通過長期調研后,牛波受“老干媽”的啟發,決定做一款辣味核桃醬。試炒了40多次后,一款色、香、味俱佳的香辣核桃醬終于出爐,讓他沒想到的是,產品一出來就被搶購一空。于是,他又開辟了電子商務,依托互聯網,銷量也逐漸攀升。
看到電子商務帶來巨大的商機,牛波決定讓更多的人加入這一行業。作為市政協委員,他在兩會上呼吁商洛發展電子商務,并且經常在自己舉辦的公益活動中向廣大創業者講解電子商務,受到了聽眾尤其是青年創業者的熱烈歡迎。同時,牛波的觀點也和市委、市政府關于發展電子商務的想法不謀而合。2014年12月12日,商洛電子商務協會正式成立,牛波被選舉為會長。
五年來,在牛波的帶動下,我市電子商務迅速崛起。目前,全市累計發展縣級電商服務中心8個,鎮、村電子商務服務站386個、網店6000多個,其中農村網店900多家,已初步建立縣有園(電商運營中心)、鎮有站、村有點的農村電子商務綜合服務體系。僅今年上半年,全市電商交易額達23.68億元,為商洛經濟的發展插上騰飛的翅膀。
讓商洛農產品走出去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人們認為,由于農產品的高度同質化、弱差異性,要去塑造農產品的品牌是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然而,當傳播力高效的互聯網遇見文化底蘊深厚的農產品,便賦予了它創業、增收的新內涵。
劉廣軍,今年43歲,是商丹園區一家農產品加工企業的庫房管理員。十八大以來,我市積極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打造更多農產品知名品牌,促進特色現代農業的轉型升級、提質增效。劉廣軍所在的企業緊抓這一機遇,開始在商洛高新區投資建廠,優選商洛的核桃、板栗、玉米、香菇、木耳等富有地方特色的農產品,進行深加工。現在,該企業已成為可實現年產值5億元的大企業,為商洛農產品走出去貢獻了自己的力量。
眼下,正是銷售旺季,劉廣軍異常忙碌,平均每個月要收發1000多噸貨物。“最好的時候,一天要寄送出1萬多根玉米,這些訂單來自北京、上海等全國各地。”劉廣軍說,五年來,伴隨著互聯網的快速崛起,企業由最初的傳統銷售逐步發展成在淘寶、天貓、阿里巴巴、京東等平臺開店的互聯網銷售,主要經營板栗、核桃、花生、玉米、甘薯五大系列產品,訂單越來越多,效益越來越好,公司也正忙著擴大規模。
在劉廣軍看來,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農產品品質的要求越來越高,無添加、無污染、天然純正、綠色健康的農產品正成為新的消費需求。面對未來,他滿懷信心地表示:“立足本職崗位,加強管理,提高產量和品質,依托本地資源優勢,通過公司平臺把商洛的特產推向全國,助推區域經濟發展,力促‘綠色食品在商洛’品牌快速實現。”
實現安居就業夢
如果沒有陜南移民搬遷政策,68歲的張東海無論如何也想不到自己有一天會居住在寬敞明亮的小區里。五年來,張東海不僅搬出了舊居,女兒也有了穩定的工作,家里的日子越過越好。
。
在商州區沙河子鎮柴灣社區山南移民搬遷安置小區見到張東海時,老人正在曬太陽,看著玩耍嬉戲的小孩子,老人臉上蕩漾著幸福的笑容。他說:“現在的孩子太幸福了,他們成長在這路面寬闊、綠化好、有小廣場、有健身器材的小區是多么幸福,下雨不用走泥路,上學也不用翻山越嶺。”對于現在的生活,老人很滿足。
張東海是楊峪河鎮南城村一組人,老伴去世的早,他和唯一的女兒居住在一個兩面環山的深溝里,家里距離村部有五六里路。由于經濟條件不好,女兒初中畢業后沒再上學,就在家幫他務農。回憶起以前的日子,老人感慨萬千:外孫上幼兒園要走十幾里山路,沒辦法,他們只好在學校周圍租房子住,既折騰又艱難。這種靠山靠天生存的境況,終于在2015年結束了。當陜南移民搬遷政策實施后,村干部就上門告知和他一樣符合條件的鄉親們,他當即和女兒女婿決定搬離大山,爭取過上好日子。2015年11月,他們交了籌到的16萬元房款后,就領到了位于沙河子鎮柴灣社區移民搬遷安置小區里的一套118平方米房子的鑰匙。他們選擇了三樓,經過裝修后,既溫馨又亮堂的三室一廳完全超出了老人的想象。
“打心眼里高興啊,這樣的樓房我想都沒想過,小區環境好,離城也近,各方面都方便多了。”老人對生活的變化充滿了欣喜,他說搬過來后,別人介紹女兒到附近的比亞迪廠里上班,就業問題解決了,每月能領近3000元工資,“女兒的工作也穩定了,家里終于是兩個人在掙錢了,我每天只負責接送孩子上下學。老了,也干不動其他活了,住房和娃們的工作都變好了,我啥都不想了。”
遇到困難有人幫
一場秋雨一場寒,連日來的秋霖使得蟒嶺深處的商州區北寬坪鎮早在10月份就顯露出凄冷與蕭索,可位于韓子坪村的平菇產業園里,卻儼然一派欣欣向榮的春天圖景:一排排鋼架搭成的平菇大棚里溫暖如春,整齊碼放的袋料上疙里疙瘩結滿了大大小小的新菇,工人們訓練有素地掰下已經長好的,一會兒就裝滿了一筐。
“我的成功離不開政府的支持,是政府幫我解決了資金、設備、技術、信息、銷路等一系列難題,讓我在創業的路上輕裝上陣,沒有一點后顧之憂。”平菇產業園的主人何建軍說。以前,何建軍一直在外打工,2013年底,受政府產業脫貧政策的影響,入股成立韓子坪村食用菌專業合作社。經過短短半年的發展,合作社已經發展21戶貧困戶,解決當地50多個勞動力就業,完成10.86萬袋菌類種植,帶來經濟收入44.6萬元,貧困戶戶均收入2萬多元。不到五年時間,何建軍不但結束了背井離鄉、顛沛流離的打工生涯,擺脫了貧窮,還帶領本村的貧困戶走出了一條在家門口致富的光明大道。
管存虎今年46歲,是洛南縣四皓鎮柳林社區的村民,妻子是一名環衛工人,家里有兩個正在上學的學生。靠著管存虎在外地做建筑工人的收入和妻子雖不高但卻穩定的工資,日子原本過得去,打破平靜的是2015年的一紙診斷書:家里的頂梁柱管存虎患上了青光眼,視力模糊,眼壓升高引起偏頭痛。
“得了病,工地也不要我了,沒了收入不說,還要花錢做手術治病。”管存虎道。想到還沒有畢業的老大和正在上中學的老二,他一下子感到了生活的重壓。因病致貧、因學致貧,符合貧困戶認定政策的管存虎很快就被識別為貧困戶,緊接著一個個的好消息也接踵而來:貧困戶就醫享受健康扶貧醫療救助,享受住院治療綠色通道,不用預交費用便可直接住院,新農合住院報銷比例提高5%;在包扶單位洛南縣總工會的包扶下,柳林社區創辦了集體企業純凈水公司,專門吸納像管存虎這樣的貧困戶入股和務工。“我錢不多,入了10股1萬元,現在既是公司的股東,到年底可以分到紅利,還是一名送水工,每天有百十元的工資。”
管存虎說,雖然病痛的打擊使他一家陷入窘境,但是新農合的報銷減輕了經濟上的負擔,提供的就業崗位讓他有了穩定的收入,每年的分紅雖然不多,卻也讓以后的生活有了盼頭,再等幾年兩個娃學成后走上工作崗位,日子一定會紅火起來。
貧困村來了大學生
2015年7月,大學畢業參加工作不久的山陽縣總工會女干部宋陽,主動請纓駐村扶貧,后經組織考察,任命她為雙寨村第一書記。
初到雙寨村的宋陽,深感“壓力山大”。這里山大溝深、地處偏僻,屬于高壩店鎮基礎條件最差、貧困程度最重的7個村之一。她用了一個月時間調研走訪,在充分摸清村情實際后,打算結合當地傳統的養蜂產業,全力打造養蜂專業村。
一開始,群眾對發展養蜂有顧慮,一缺資金、二缺技術。為此,宋陽與單位領導一起深入貧困戶家中做思想工作,同鎮政府召開聯席會議,采取縣總工會補大頭、群眾湊一點、政府兜底的辦法,解決了群眾發展養蜂的前期投入問題。她還建議縣總工會出資聘請3名養蜂示范戶,帶蜂120箱駐村飼養,現場帶動示范。就這樣,靠著支部黨員傳幫帶,全村養蜂產業從無到有,開始起步。
經過一年多的養殖實踐,雙寨村已經成功培育出一批養蜂“技術員”,經常被全縣其他鎮村請去,指導當地的養蜂產業,這些群眾將所掌握的養蜂技術變成了資源,變成了收入。為了養蜂事業可持續發展,兩年來,宋陽一方面動員村上農戶在承包地里廣泛種植油菜,一方面成立合作社、發展電商,以此確保蜜源和銷路暢通。在她的努力下,截至目前,合作社已收購、出售貧困戶蜂蜜8000余斤,他們的產品多次參加楊凌農高會、西安農博會等會展,已經在西安、長春等地建立了長期銷售點。
為勞模添彩 為脫貧助力
“為勞模添彩,為脫貧助力。”五年來,張鵬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
2000年,24歲的張鵬開始了自己的創業之路,在洛南縣古城鎮開了一家超市。隨著生意的好轉,后來相繼在石坡、石門開了分店。2013年,吃苦耐勞、奮力拼搏的張鵬被評為洛南縣首屆勞動模范。隨著業務的不斷提升,他深感在實現個人發展的基礎上,也要關注更多的貧困群眾。
2016年6月,為帶動更多的鄉親增加收入,張鵬以“產品+就業”的扶貧模式,通過收購農村貧困戶生產的農特產品,依托“實體店+網店”這一平臺優先銷售他們的農特產品,贏得了社會各界和廣大貧困戶的擁護。僅僅一年多時間,張鵬在店里銷售的農副產品就多達12種,涉及全縣4個鎮辦,還先后與45個知名專業合作社建立了合作關系,與30多戶貧困戶和產業大戶簽訂了農特產品銷售合同。目前,他們正在與京東積極協商共建農特產品網上銷售平臺,有望在年底前重啟網上銷售工作。
與此同時,張鵬優先招聘貧困戶到超市就業,吸收外出農民工家庭留守人員就業120人,下崗職工再就業12人,農民工返鄉創業38人,大中專畢業生就業11人,解決貧困家庭就業15人,就業人員涉及全縣5個鎮辦。
“我的成功離不開社會各界的支持,雖然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是能夠回報社會實現自我價值卻是我最大的心愿。”近年來,張鵬通過努力,把公司建成產業扶貧基地、農民工教育培訓基地、就業創業基地和理論實踐基地,得到各級組織的高度贊揚,先后獲得“全國百名先進工作者”“西部十佳驕子”“西部慈善之星”“洛南縣致富帶頭人”等榮譽稱號。
山里小伙都市創業
五年時間,80后的盧堯為了事業,為了圓夢,遠離家鄉,白手起家,歷經坎坷,在繁華的省城西安開創了一份屬于自己的事業,建立了一所西北地區最大的藝術培訓學校,書寫著自己的人生傳奇。
2010年,盧堯大學畢業,全社會正掀起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熱潮,而出生于鎮安農村的他也渴望著能走出大山,在城市闖出一番天地。此時,盧堯想起了自己當初藝考時的場景,為了順利地考上大學,他沒少吃苦,想尋找一家藝術培訓學校提升一下自己的水平,卻不知道到哪里找。辦一所藝術學校,這難道不是一個機會嗎?說干就干,盧堯從親戚朋友處借貸50萬元,用來租場地、裝修、招收人員。為了節省費用,他一邊親自搞裝修,一邊申辦各項手續,經常是半夜回到宿舍,兩腿紅腫,但是想到自己的學校馬上就辦起來了,就覺得再苦再累也值得。
第二年,隨著競爭越來越激烈,盧堯圍繞師資力量和其他學校展開了角逐,用高薪從一些大學挖掘優秀教師擴充隊伍,從有限的資金里擠出一部分錢到北京、上海等培訓力量發達地區學習他們的先進理念,完善自己的管理經驗。此時,他的學校每年招生穩定在400人左右。而這一年,整個陜西省的市場份額只有5000人左右,藝術培訓學校卻有40多家。他的學校不僅占有近十分之一的市場份額,也是西北市場設備最完備、最高端的培訓學校,因此成為了中國影視高考培訓聯盟副主席單位。
梅花香自苦寒來。通過幾年的努力,盧堯一手建立的藝術培訓學校資產達到1000多萬元,擁有4000多平方米的教學場地,全職教師30多名,總計培訓優秀畢業生3000多名。他所培訓出來的很多學生如愿以償地考進了中國傳媒大學、浙江傳媒、南京藝術學院等名校。
在奮進的路上,腳步永不停歇。“雖然這些年一直在為創業努力著,但我并沒有將成功創業作為人生最高的目標,那只是生活的一部分。”面對未來,盧堯說自己的路還很長,他想做更多有意義的事情,培育更多莘莘學子,幫助他們實現自己的夢想。
(文/圖 記者 王濤 吉文艷 董楠 王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