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汪锳 謝非 肖云
太陽能電池板整齊劃一,百畝萬壽菊黃金燦燦,生態水庫碧波蕩漾……如今,老庵寺村的光景已經不同往日,儼然成為柞水縣又一靚麗的“名片”。
老庵寺村黨支部充分發揮核心引領作用,不斷探索“黨支部+‘三變’改革+集體經濟+貧困戶”的精準扶貧模式,有效盤活農村資源,走出了一條“三變”促扶貧、扶貧助發展的新路子。
支部帶動盤清家底資源
老庵寺村有建檔立卡貧困戶169戶518人,低保戶30戶73人,五保戶16戶16人,貧困發生率為50.04%,2016年人均純收入3860元。盤清“家底”,才會明白“三變”要“變”什么。村黨支部組織村組干部清查核實、確權登記、評估認定,逐塊將集體土地、林地、水域等資源和閑置的房屋、設備等進行登記造冊、公開公示、評估認定。
村里林山、土地資源豐富,但村民傳統觀念認為土地還要種糧食,林地要砍柴火,入股等于什么都沒有了,最初并不愿意入股。為此,村組干部屢次上門宣傳、動員、解釋,最終大部分農民都愿意配合。目前,農戶自愿出讓土地承包經營權615畝、林地承包經營權10070畝,專項扶持資金50萬元。
支部牽頭做強主導產業
資源盤點回來了,但是發展什么產業?怎么實現資源轉變?通過召開村委會、黨員大會、邀請專家、外出學習等方式,反復討論了40余次,最終才達成共識,確定了全村以光伏、垂釣、電商、食用菌、中藥材為主的五大產業。
有了發展產業的方向,“三變”改革才有著力點和落腳點。村黨支部先行先試成立了白龍產業開發公司,同時,組建了東升、谷子地、鴻升3個種植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將村集體、農戶、貧困戶的資源、資產、資金梳理歸類,整合捆綁,折價入股投入到公司,動員貧困戶和一般農戶以農戶貸或資金入股到合作社,通過自主經營和參股分紅,實現村企融合、戶企融合。
村支書鄧蘭英邊走邊指著對岸的游客說:“看,對岸有人在釣魚,每天到水庫釣魚的人大概有三四十人,他們多數是來休閑旅游的,釣完魚在附近農家樂吃飯,帶動了整片村民的經濟收入。”老庵寺充分利用西川水庫資源,建成了集休閑、娛樂、觀賞、燒烤為一體的垂釣園,利用原村活動室房屋,建成農村電商服務中心,發展農產品營銷。
往日荒廢的土地成了藥材基地,目前,全村累計發展食用菌30萬袋,種植白芨、天南星、重樓等名貴中藥材300多畝,栽植油用牡丹、高山茶葉800多畝,就近安置農村富余勞動力62人。
支部統籌壯大集體經濟
村干部辦集體企業,不免會面臨很多問題,股份該怎么分類,該怎么劃分,都需要仔細推敲。縣“三變”辦公室主任周建波到村提供專業指導,最終按照入股資源類型及村民權益,將村集體、農戶、貧困戶的資源、資產、資金梳理歸類,整合捆綁,共設置集體資產股、土地股、林地股、資金股、人頭股5種股權類型。通過核算,“三資”折合價值1243萬元,折合1243股,分別投入到3家公司、3家合作社。
“我們為老庵寺村設計了‘一大主體支撐,兩型經營帶動’的經營模式。產業主體是白龍產業開發公司,兩種經營模式分別是參股經營和自主經營,有效統籌管理3個企業和3個合作社,這樣可以很清晰地劃分股份,設置分紅比例。”周建波說。在分紅比例把控方面,村黨支部按照保底分紅、股份分紅、集體均攤等3種方式劃分分紅比例。
村民吳貴峰在村活動室拿著股金證,領到了第一桶金,這其中包括他在合作社務工費用1745元、土地股分紅56元、林地股分紅848元,他感嘆道:“這比在外面打工好多了,沒想到我一個種了半輩子地的農民,現如今也成了公司的股東,起碼收入有保障了。”
以前那個閉塞落后的小山村已經再換新顏,未來將會有更多的資源變為資產、更多的資金變為股金、更多的農民變為股東,老庵寺也會成為集涉農產業、休閑娛樂、旅游觀光于一體的示范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