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篇軍 程剛
開欄語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座談會上指出,攻克深度貧困堡壘,是打贏脫貧攻堅戰必須完成的任務。去年以來,全市各級各部門在脫貧攻堅中,大膽探索以“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為主要內容的農村“三變”改革,推行“黨支部+‘三變’改革+集體經濟+貧困戶”黨建領航脫貧攻堅工作,開辟了深度貧困地區抓黨建促脫貧工作的新路徑。本報從今日起開設《黨建領航促“三變”》專欄,全面展示我市推行“黨支部+‘三變’改革+集體經濟+貧困戶”黨建領航脫貧攻堅工作的生動實踐、進展成效、工作動態、典型經驗等,敬請關注。
8月29日至30日,全市“黨支部+‘三變’改革+集體經濟+貧困戶”現場推進會在柞水等5縣區召開;9月1日,全市產業精準脫貧現場會暨產業脫貧推進月動員會在商南縣召開;9月11日至12日,全省深度貧困縣抓黨建促脫貧攻堅座談會在柞水縣、鎮安縣召開;9月12日,全省產業扶貧精準脫貧現場會在我市召開,實地觀摩了洛南縣、丹鳳縣工作;同日,省國資委系統助力商洛脫貧攻堅合力團在商州區舉行首批產業扶貧項目簽約暨開工儀式……9月份,省、市多個事關脫貧攻堅工作重要會議密集召開,圍繞“三變”改革、產業扶貧、精準幫扶等工作主題,高點站位,開拓創新,構建了全市抓黨建促脫貧攻堅工作的新局面。
特別是全國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座談會之后,市委圍繞貫徹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著眼于商洛深度貧困縣多、貧困面大、脫貧攻堅任務重的實際,按照“五個扎實”要求和追趕超越的總體部署,堅持以“五新”戰略為引領,扎實開展“黨支部+‘三變’改革+集體經濟+貧困戶”黨建領航脫貧攻堅的實踐探索,商山洛水間,一場全面激活農村資源要素、變“輸血”扶貧為“造血”扶貧的脫貧攻堅戰全面打響,實現了基層黨建與脫貧攻堅深度融合、互促共贏,走出了一條陜南地區抓黨建促脫貧攻堅的新路子。
市委主導設計 創新脫貧思路
觀念決定方向,思路決定出路。
市委堅持以脫貧攻堅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主要領導帶頭試點調研,帶隊外出學習,全面系統謀劃,頂層設計“黨支部+‘三變’改革+集體經濟+貧困戶”黨建領航脫貧攻堅工作。
市委副書記、常委組織部部長等分管領導帶領組織、財政、農業、扶貧等部門跟進研究,醞釀總體思路,明確基本原則和實現路徑,制定常態化推進工作措施,充分運用“三項機制”調動各級干部積極性,扎實推進落實“黨支部+‘三變’改革+集體經濟+貧困戶”黨建領航脫貧攻堅工作。市委常委率先實踐,帶頭落實市委的決策部署,分別深入聯系點“解剖麻雀”,調查研究,積極探索抓黨建促脫貧攻堅的理論、實踐和制度等創新成果。
市委研究出臺了推進“黨支部+‘三變’改革+集體經濟+貧困戶”黨建領航脫貧攻堅工作《指導意見》,制定了《穩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改革實施方案》《關于推進全市土地“三權分置”產權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等配套文件,建立了工作推進機制,并率先在商州區、丹鳳縣開展了農村產權制度改革試點,積極探索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宅基地使用權、土地承包經營權、林權、房屋所有權確權工作經驗,為農村產權轉讓、出租、抵押、入股等搭建平臺、創造條件,為推行“三變”改革提供了政策制度保障。
各縣區積極跟進市委決策部署,分別成立了“三變”辦公室,制定出臺了發展集體經濟實施意見、“三變”改革指導意見、清產核資辦法以及脫貧產業發展規劃等操作性文件,為加快本地“三變”改革確定最佳的思路、辦法和途徑。
“基層黨組織在脫貧攻堅中處于領導核心地位,負主體責任。要發揮好基層黨組織在脫貧攻堅中的堅強堡壘作用,帶領群眾實施‘三變’改革,發展特色產業,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完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引領和推動脫貧攻堅工作的全面落實。各區縣要迅速行動起來,認真貫徹中央決策和省委部署,扎實開展‘黨支部+三變改革+集體經濟+貧困戶’黨建領航脫貧攻堅,推進黨建與脫貧深度融合,走出一條商洛脫貧攻堅的新路子。”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陳俊就這項創新實踐工作作出重要批示,向全市各級各部門發出了動員令。
支部核心引領 黨員示范帶動
“推進黨建領航脫貧攻堅工作,要突出強化基層黨組織建設這個根本、突出抓好‘三變’改革這個關鍵、突出發展集體經濟這個重點,突出貧困戶脫貧這個目標,各級黨委要把這項工作作為全面從嚴治黨、深化農村改革、推進脫貧攻堅的重要抓手,實現黨的領導有力、政府推進有力、部門協作有力、上下聯動有力,黨組織和黨員作用發揮有力,切實把這項政治性、政策性、民生性的系統工程抓實抓好。”市委常委、市委組織部部長劉榮賢作出了深刻闡述。
全市聚焦軟弱渙散基層黨組織全面發力,扎實開展貧困村黨組織“兩力兩率”排查提升行動,通過對標排查、分類定級、綜合施策、轉化提升,把政治素質好、帶富能力強、群眾威信高,實踐經驗豐富的能人選拔到村級“兩委”班子,著力把貧困村黨支部打造成“五強”班子,培育成“五優”書記,確保在打贏脫貧攻堅戰中挑大梁、沖在前。目前,全市156個一般及較差類村全部整頓提升,調整召回第一書記39名。整合各類項目,投入資金近億元,新建村級活動場所53個、規范達標125個,使大部分貧困村脫貧攻堅有了硬“堡壘”。
市、縣區采取市縣聯動、送教下鄉,參觀考察、外出輪訓等多種靈活方式,加強鎮辦黨委書記、村黨組織書記、農村致富帶頭人、農業經營主體負責人“四支隊伍”培訓,大力實施人才培養、人才引進、人才幫扶、平臺建設、政策支持、培優樹模“六大行動”。每年為脫貧攻堅一線培養萬余名農村實用人才,引進千余名急需緊缺人才,選派千名黨政管理、專業技術和經營管理人才,為工作的開展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支撐。
立足于把黨建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黨建活力轉化為脫貧動力,全市不斷深化“兩建兩帶”活動,將黨組織建在產業園區、新型經營主體上,黨小組建在專業合作社、專業協會等產業鏈上,形成黨組織挑大梁、黨員唱主角的局面。同時,建立黨員“1+X”幫扶機制,鼓勵黨員創辦領辦專業合作社和家庭農場等集體經濟組織,積極探索黨員能人、“土專家”帶動模式,通過土地入股、合伙經營、注入資金等多種方式,培育壯大新產業。目前,全市共有3.64萬名黨員與貧困戶結對幫扶,1.2萬余名黨員干部、產業大戶與5.9萬余戶貧困戶結成互助組,幫助貧困戶落實增收項目1.78萬個。
探索“三變”改革 助推精準脫貧
黨建領航脫貧攻堅,“三變”改革是路徑,清產核資、確權登記是前提。各縣區抽調人員進村入戶,對農村集體組織所有的土地、林地、灘涂等資源性資產、經營性資產資金以及負債和所有者權益等情況全面清查核實,在堅持“農村土地集體所有性質不改變、耕地紅線不突破、農民利益不受損”的原則下,全面開展農村承包地確權登記頒證,為土地流轉入股、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奠定了堅實基礎。
市委副書記、市長鄭光照強調,“在資源變資產方面,要把集體或個人的土地、林地等自然資源要素和閑置的房屋、設備等,采取入股保底分紅模式和合作開發共建共贏模式,讓‘沉睡’的資源‘活’起來;在資金變股金方面,要在不改變資金使用性質及用途的前提下,將各級財政投入到農村的發展類、扶持類資金等量化為村集體或農民持有的股金,投入到各類經營主體中,享有股份權利,讓‘沉淀’的資金‘動’起來;在農民變股東方面,要將農民個人的資源、資產、資金、技術等入股到經營主體,成為股東,參與分紅,讓貧困農民的腰包‘鼓’起來。”
市農業局會同市直相關部門通過答辯聯評的辦法遴選了50個支部作用強、產業基礎好的村,全面開展“三變”試點工作。全市各地結合自然條件、資源稟賦等,采取政府引導、市場運作、企業實施、農戶參與的方式,把產業項目與貧困戶精準對接,科學確定“三變”的內容,積極探索“黨支部+‘三變’改革+農業園區+貧困戶”“黨支部+‘三變’改革+龍頭企業+貧困戶”“黨支部+‘三變’改革+生態旅游+貧困戶”等不同模式。
柞水縣營盤鎮朱家灣村黨支部依托境內牛背梁森林得天獨厚旅游資源優勢,將集體停車場、道路、山林等公共資源和村民的房屋、土地等量化折價,作為股份投入到縣旅游投資開發有限公司,按照保底加利潤分紅的辦法,帶動貧困戶增收致富。
山陽縣板巖鎮耿村社區黨支部,動員組織貧困戶通過土地、儲備金貸款和產業直補等資金,入股到陜西誠惠生態農業有限公司,帶動56戶貧困戶年戶均增收1.8萬元,獲得了土地流轉掙租金、資金入股掙股金、基地就業掙薪金、反租倒包掙售金“一地生四金”的顯著效果。
培育經營主體 發展集體經濟
推進“三變”改革,關鍵要有好的經營主體來承接。市上充分發揮企業帶動作用,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引進一批規模大、實力強、市場競爭優勢明顯的龍頭企業,引導國有企業、民營企業等轉型轉產投入到農業領域,積極鼓勵農業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經營主體參與到“三變”改革中來。目前,全市共引進培育市場成長性好、產業關聯度高、帶動增收能力強的龍頭企業161家,興辦農民專業合作社2213家,發展農業園區114處,培育產業大戶4387戶,有效提升了農業生產經營的組織化程度和效益。
“三變”改革中,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是重點。市上采取興辦實體、入股分紅、村企共建、抱團發展、混合經營、資源開發等形式,推動村集體經濟多渠道、多類型、多元化發展壯大,初步破解了村級組織無錢辦事帶來的凝聚力、吸引力、號召力不強的難題,增強了集體組織興辦公益事業、提供公共產品、推動脫貧攻堅的實力,讓村集體經濟有了靠山,群眾增收有了保障。
鎮安縣針對村集體經濟發展滯后實際,村村建立集體經濟組織,率先采用大戶帶、企業帶、“三社”帶和聯產、聯業、聯股、聯營的“三帶四聯”新舉措,把產業鏈牢牢捆綁在經濟組織上、把貧困戶牢牢捆綁在產業鏈上,每村集體經濟年均收入50萬元以上,不但全面消除了集體經濟“空殼村”,而且每個村都實現了一定經濟積累。
強化產業支撐 促進增收致富
實現貧困戶脫貧致富,是“三變”改革的目標。市上把培育優勢特色產業作為重要工作來抓,堅持一村一品、一鎮一業,重點發展核桃、板栗、中藥材、食用菌、茶葉、土雞、蜂蜜和勞務輸出等特色產業,大力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產業,積極發展光伏發電、生態旅游、電子商務等新興產業,目前全市新發展核桃良種示范園4萬畝、板栗建園2萬畝、中藥材14.1萬畝、食用菌1.5億袋,建成光伏發電站12個,156個村入選全國鄉村旅游扶貧重點村,為穩妥推進“三變”改革提供了優勢明顯、業態多元的產業支撐。
9月以來,全市集中開展“產業扶貧推進月”活動,通過召開產業精準脫貧現場會觀摩典型、總結經驗、表彰先進,掀起了村村興產業、人人增收入的產業脫貧新高潮。
洛南縣緊緊圍繞全縣五大主導產業,因地制宜,合理布局,集中打造黨建扶貧示范點。目前,全縣已在巡檢美麗鄉村、蟒嶺綠道、洛保一體等3個產業帶創建了3個黨建示范帶,培育了50多個產業黨建示范點,為貧困群眾增收奠定了基礎。
市上同時抓住“群眾”這個主觀能動因素,不斷完善利益聯結機制,切實把貧困戶嵌入各類經營主體中,融入精準對接的產業項目中,實現了聯產聯業、聯股聯心,有效維護了貧困戶的權益。目前,全市通過“三變”改革,帶動467個貧困村、3.98萬戶、12.6萬人實現穩定增收致富。
“全市立足實際大膽探索,上下聯動科學施策,全面推行‘黨支部+三變改革+集體經濟+貧困戶’黨建領航脫貧攻堅工作,有效盤活了農村資產資源,加快了農村改革進程,夯實了黨在農村的執政根基,激發了農村發展的內生動力。我們的工作目標,就是要把這項改革實踐持續推進、著力提升,使之真正成為有效攻克深度貧困堡壘的戰略選擇。”市委副書記張崗嶺提出明確要求。
截至目前,全市共有81094畝村集體“四荒”地、119841畝林地實現了資源變資產,財政投入1.15億元、社會資本3.14億元資金變股金,35540戶113952人實現了農民變股東。
“黨支部+‘三變’改革+集體經濟+貧困戶”黨建領航脫貧攻堅工作的探索實踐,促進了黨建與脫貧深度融合、同頻共振,為全市實現“追趕超越”注入了新活力,必將在商洛大地上書寫出濃墨重彩的黨建引領脫貧攻堅新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