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天朗氣清。
丹鳳縣棣花鎮兩嶺村的楊萬年剛剛收獲完今年的核桃,見到他時,他正在四方嶺的核桃園里進行收果后第一次剪枝,同時,家里還雇了當地的婦女在剝核桃仁。看著這一棵棵陪伴了他近20年的核桃樹,楊萬年說:“一年到頭有360天都在核桃地里,核桃是我眼中的‘金蛋蛋’,這些年一家人全靠核桃養活了。”楊萬年一邊麻利地修剪核桃樹,一邊講著他和核桃的故事,滿臉都是藏不住的笑容。
今年69歲的楊萬年皮膚黝黑,臉頰上是歲月的風霜留下的深刻印記,然而他干活麻利爽快,說著話就肩扛著大剪子爬上了另一棵核桃樹,看起來怎么都不像是年近古稀的老人。他說,經常干活身體都練出來了,爬山上樹都沒問題。楊萬年回憶,小時候家里窮,什么農活都干,老一輩什么也沒留下,他成家后算是白手起家。平時除了種莊稼之外,還承包了坡地種葡萄,后來因為縣上的葡萄酒廠倒閉,又改種杏,專門給商州的罐頭廠供貨。再后來,罐頭廠效益不行了,他才琢磨著在承包的坡地種了核桃。
楊萬年介紹說,在經歷了種植葡萄和杏之后,總不甘心只種莊稼,還想折騰折騰,因為他舍不得讓那一片土地荒廢。于是,2001年恰逢國家號召退耕還林,他在承包的50畝坡地里種上了2000棵核桃樹苗,“當時也沒想太多,說種就種了,對種核桃還不太懂,也沒考慮未來的出路。”核桃樹種到地里,楊萬年以為就沒事了,等著收果就行了,不成想,到了3年后的掛果期才發現核桃樹有了病蟲,葉子也不濃綠,長了黃褐色病斑。那時,他才意識到,核桃和人一樣是需要經管的,需要用心的。
為了不辜負那一片他熱愛的土地,和那一片剛剛成長起來的核桃樹,楊萬年自己買書學習核桃的科學管理方法和技術,一邊自學一邊跟隨縣林業局的專家學習,還到洛南、西安等核桃產地參觀學習。為了防治病蟲,他還自己摸索著配比出了獨有的核桃涂白配料,“前兩三年是一無所知,沒引起重視,差一點就害了核桃樹,學習了科管知識后,才有了新的認識。”楊萬年說,經過年復一年的摸索實踐,核桃樹在他的精心管護下,長勢喜人,到2006年全園進入了盛產期,至2008年是核桃建園以來的3年收獲高峰期,每年能收獲鮮核桃20噸。
楊萬年按照學習來的科管方法,每年9月份收果后和霜降前要進行兩次剪枝,緊接著就開始翻地整地,清理地里的殘枝落葉,每年用壞的大掃帚就有三四個。地面收拾平整后,他又忙著涂白防凍,到了來年春天,就是地面防蟲,“反正人就不得閑,一天到晚都在地里鉆著,要想有好收成,就得付出,樹和人一樣。”在楊萬年的悉心管理下,50畝地的核桃樹有34畝進入穩產狀態,平均每年畝產干果約200斤,年收入約10萬元。
從2001年開始,楊萬年與核桃打了近20年的交道,從一個不懂核桃的人,變成當地的核桃種植大戶和“核桃專家”,經常被村民邀請到核桃園教授核桃科管技巧。他所付出的苦與累,他所收獲的快樂和幸福,全都體現在他臉上一道道深深的褶皺里。
“核桃年年穩產,核桃脫皮后就有客商上門來收,銷路不愁,我自然高興啊,我這輩子到現在就蓋了六處房子,兒孫們也都過得好,我覺得自己干得還不錯。”楊萬年一邊說一邊笑,他依靠核桃搬離了三間土房,住上了兩層樓房,吃上了白米細面,不再為生計發愁,他依靠勤勞能干帶領全家人逐漸邁上了康莊大道。
不僅如此,他還幫助村里人脫貧,每年打核桃、剝仁子、平整地等都雇傭周邊村民,為他們添一點補貼。鄰居李淑紅連續8年在核桃成熟時幫楊萬年剝核桃仁,每年增收近千元。她說:“老楊這人和氣,不管啥時候都是笑呵呵的,日子現在越來越好過,在老楊這兒干活,人心里自在。”
去年,老楊的二兒子放棄在西安開出租車的工作,回老家與父親一起經營核桃園,同時成立了兩個養殖合作社,搞起了林下養殖。今年先后養了兩批共1600只肉雞,8月底已經全部售出。除了整理核桃園,老楊和兒子的主要工作是照看200頭黑豬,每天運水、喂料,從一大早一直忙到天黑。
時間似乎在楊萬年這里放慢了腳步,讓這位年近古稀的老人依舊精神矍鑠,在心愛的核桃園里悉心照料著每一棵樹,而核桃樹也用累累碩果回報著老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