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處商州大荊鎮的陜西秦土地現代農業園區花卉溫室一角。 (趙有良 攝)
本報記者 李小龍
產業扶貧是拓寬增收渠道,增強“造血”功能,增加貧困農戶收入的有效途徑,是從根本上解決貧困戶持續增收、穩定脫貧問題,實現脫貧攻堅的治本之策、長遠之計、根本出路。
近年來,全市上下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扶貧開發戰略思想和中省產業扶貧精準脫貧工作部署,全面深化“三帶一創”產業精準扶貧模式,積極推進“三變”改革,大力發展村級集體經濟,使越來越多的貧困戶通過產業發展實現了增收脫貧。
龍頭企業帶動
“趙寶民2000元、趙振委3000元、楊運良3000元……”今年6月28日,丹鳳縣龍駒寨街辦趙溝村村委會里,691名貧困群眾從華茂牧業科技發展有限責任公司工作人員手里領到30多萬元股金分紅。據統計,一年來,趙溝村的貧困群眾先后從該企業領到股金分紅達69.1萬元。
趙溝村貧困人口多、貧困程度深、致貧原因復雜,要幫村子脫貧,必須為貧困戶找到長期有收益的路子。于是,去年4月23日,作為商洛市首批現代農業產業精準扶貧試點龍頭企業之一華茂牧業科技發展有限責任公司在市供銷社的撮合下,在趙溝村建立專業合作聯社,下設趙溝吉豐、窯溝為民、徐家溝永勝3個散養雞專業合作社,全村213戶貧困戶全部入社,向華茂公司入了股。
為了減輕貧困戶負擔,華茂公司將原定每戶2000元的入股金中的1800元由企業墊付,貧困戶每戶只需出資200元,每年每人可分到1000元的保底分紅。同時,村上以每畝800至1000元不等的價格流轉土地234畝,用于華茂公司在該村建立散養雞基地和兩個標準化的雞棚,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優先到基地打工,讓趙溝村貧困群眾有股可入、有事可做、有利可獲。
“這在我們村是百年一遇的大喜事!”看著熱鬧的領錢場面,村主任陳存亮笑著說,2016年5月,華茂公司散養雞進入趙溝村養殖基地。2016年12月,華茂公司對股民進行第一次分紅,每名貧困群眾分到半年股金500元。今年6月28日,一年期滿,華茂公司按照合同履行承諾,一年來,華茂公司為貧困群眾分紅69.1萬元,流轉土地資金24萬多元,還給在合作社打工的群眾發了工資!希望華茂能在村里落地生根,不斷做大做強,和村里長期合作,徹底解決群眾脫貧問題。
這只是我市龍頭企業帶動貧困群眾脫貧增收的一個小小縮影。去年以來,我市精心篩選丹鳳華茂、洛南天玉、坤元等3家企業作為首批現代農業產業精準扶貧試點企業,累計投入財政專項扶貧資金7500萬元,采取“政府(供銷社)+龍頭企業+貧困戶”模式,先后帶動2500戶貧困戶通過發展產業和收益分紅實現脫貧。截至目前,全市上下共扶持173個龍頭企業擴大產業規模,極大地拓展了產業扶貧覆蓋面。
合作社帶動
“現在我也是合作社的一名股東,每年有分紅;在茶場務工,還掙了5000多元,現在的生活真是芝麻開花節節高哦!”近日,在商南縣過風樓鎮徐家店社區銀程茶葉合作社,得到實惠的村民陳思全對記者這樣高興地說道。
近年來,商南縣積極推行“支部+合作組織+貧困戶”模式。由基層黨支部領辦合作組織,鼓勵引導貧困戶以土地、資金、勞務、技術等多種方式入股,獲取租金、薪金和股金,讓農民共享紅利,實現穩定增收。
富水鎮黑漆河村黨支部牽頭成立香源食用菌專業合作社,創新“四聚四聯”模式,把貧困戶擁有的土地、勞動力、集體資產及國家扶持資金項目科學地聚集起來,形成聯業得薪金、聯產得租金、聯營得酬金、聯股得股金的4種利益聯結,帶動300余戶貧困戶進駐基地種植香菇,合作社年利潤達900萬元,戶均增收3萬元。
商州區楊峪河鎮任家村的五龍山核桃合作社吸收62戶貧困戶為社員,對沒有勞動能力的低保、五保戶,流轉他們的核桃園,讓他們有資產性收入,加兜底收入;對有勞動能力、不懂經營和管理的貧困戶,按其所長有序地組織起來編入專業隊,通過傳、幫、帶的辦法,讓他們參加園區勞動,有工資收入;對自主經營的貧困戶,合作社免費為他們修剪,免費用微耕機翻地,并給一定的化肥、農藥補助,產品按市場價回收,加工后盈利按份額分紅,帶動貧困戶穩定增收脫貧。
近年來,在精準扶貧工作開展過程中,我市立足自身農業大市的實際,以發展專業合作社為切入點,逐步探索出了一條“合作社+貧困戶”精準扶貧模式,著力培育專業合作社、產業協會、村級經濟組織,不斷擴大貧困戶入社數量。截至目前,商洛市已累計發展現代農業園區114個,農民專業合作社2398個,以核桃、板栗、中藥材、食用菌、茶葉、畜牧等特色農業為載體的專業合作社已成為商洛市產業扶貧的主力軍。
產業大戶帶動
程書偉是商南縣青山鎮新廟村的一個養牛大戶。2015年投資200多萬元,租地、蓋標準化圈舍、買牛,建起了養牛場,3年來,繁殖加上購買現已達130多頭。2016年,他注冊了“霖龍畜禽專業合作社”,吸納了10戶群眾加入合作社,合作社成員在場里務工、管理,年收入在2——4萬元不等。今年,他除自己飼養外,還把76頭牛讓7戶貧困戶喂養,平均每戶都在10頭以上。按放養每頭牛每月務工費150元,如果放養10頭牛,一月掙1500元,一年掙1.8萬元,如一家4口人,當年就脫了貧。今年,他還準備在馬蹄店村再建一個養牛場,擴大養殖規模,帶動更多的貧困戶脫貧。
鎮安縣米糧鎮豐河村采取“大戶帶小戶、老戶帶新戶、合作社幫帶困難戶”的聯結方式,鼓勵和引導農村致富能人和產業發展大戶與貧困戶捆綁,組成合作經濟實體,發展特色產業,起到了一傳十、十傳百的聯動效應。改變過去“輸血”式扶貧為“造血”式扶貧,變“粗放”式幫扶為“精準”式幫扶,采取“支部+養殖大戶+貧困戶”的辦法,全村12戶養殖大戶以“保底薪+分紅”與貧困戶合作養豬,免費為89戶貧困戶提供仔豬267頭,引導貧困戶發展養殖產業,已成為鎮安縣產業脫貧行動的基石和典范。
近年來,我市積極圍繞產業大戶帶動,大力培育職業農民,積極引導農村青年、返鄉農民工、農技推廣人員、農村大中專畢業生和退役軍人等,著力實施農村創業創新行動,帶動貧困戶發展生產、增加收入。截至目前,全市共發展產業大戶2399戶、家庭農場1102個,極大地帶動和影響了身邊的貧困戶。
創新金融扶貧
商南縣清油河鎮碾子溝村六組謝付記家“因學致貧”被確定為貧困戶,2016年初他順利拿到5萬元貼息貸款。他用其中的1萬元作為股金投入到村上的興源天麻栽培專業合作社,用剩余的4萬元作啟動資金開始種植天麻。經過一年打拼,謝付記就收入了六七萬元。2016年底,謝付記被評為商南縣年度“脫貧標兵”。50多歲的謝付記為了感謝黨和政府對他家的幫助,日前更是上交了入黨申請。當地老百姓提起謝付記,都豎起大拇指。
柞水縣推出“三保五金”模式,“三保”即:堅持政府抵押質保、政府風險承保、政府分紅保障的“三保”金融創新。貸款本金、貸款利息由企業代為償還并承擔經營風險,確保貧困戶不低于6%的固定收益;“五金”即:資金入股掙股金、資產入股掙租金、就業勞工掙薪金、承包管護掙贏金、領養產業掙利金”。“三保五金”模式能充分發揮政府貼息貸款作用,有效解決貧困戶不愿貸、不敢貸、不能貸的難題,緩解企業(新型經營主體)融資難、發展慢的難題;能有效解決貧困戶怕擔風險不謀發展不愿發展的難題,使貧困戶無后顧之憂,參與產業發展獲得贏利,實現企業(新型經營主體)和貧困群眾實現“雙贏”。
為破解產業發展資金短缺難題,我市大力推進金融扶貧創新,以縣區為單位,由財政出資或整合涉農資金,設立扶貧貸款擔?;?,由金融機構按不超過1:10的比例擴大貸款投放,并創新推行“農戶貸”“產業貸”等金融扶貧貸款產品,為貧困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供扶貧貼息貸款。同時還實施保險擴面工程,開發核桃、茶葉等產業扶貧保險品種12個,有效增強了扶貧產業抗風險能力。
實施“三變”改革
山陽縣漫川關鎮板廟村將國開行貧困村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作為資源入股,將產業扶貧資金作為股本入股,用貧困戶儲備金貸款入股,參與陜西天竺飲品有限公司礦泉水生產和冷水魚養殖項目,實現了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贏得了經濟收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實現了貧困戶收益、村集體收益和企業收益。共帶動貧困戶55戶,戶均增收1.5萬元以上,2017年上半年實現村集體經濟收益15萬元。
洛南縣景村鎮八一村在脫貧攻堅中以“三變”為核心,以產業聯合社為載體,積極探索土地入股分紅、資產合作開發、扶貧資金入股、流轉土地入股等發展模式,堅持探索資源變股權,把閑置的資源“用”起來。把惠農煙葉合作社、紅仁核桃合作社、養蜂互助社、刺繡協會、有機肥廠組建成產業聯合社,成立了鎮黨委直屬黨支部,在“三社一會一廠”產業鏈上建立黨小組,實施“雙建雙帶雙提升”黨建工程,帶動貧困戶106戶371人,預計今年年底實現戶均增收1萬元,集體分紅15萬元。
探索資金變股金,把分散的資金“聚”起來。將18萬元財政扶貧資金投入到惠農煙葉合作社,為85戶貧困戶每戶入股2000元,年每戶分紅400元,從利潤中每年為村集體提取不少于5萬元用于集體經濟積累,采取入社務工、入社承包、技術培訓、農機、植保、烘烤、分級服務帶動群眾增收。通過紅仁核桃合作社,采取“股債聯動”吸納貧困戶12戶每戶入股5萬元,每年分紅3000元,帶動入社務工44戶,戶均年收入8000元。通過養蜂互助社,為85戶貧困戶每年分紅400元。通過刺繡協會,定期舉辦技術培訓班,并將刺繡產品統一回收銷售,帶動92戶貧困戶,預計戶均增收1萬元。通過有機肥廠,采取“撥改投”和吸納能人資本投資300萬元,為85戶貧困戶每戶配股5000元,年每戶分紅1000元,每年提取利潤20%作為村集體經濟積累。
探索農民變股東,增收渠道“多”起來。把農民從傳統農業中解放出來,讓資金在產業社中流動起來,鼓勵農民以土地承包經營權、資金等入股產業合作社,按照股份獲得收益。通過探索“三變”新模式,八一村產業發展勢頭良好,盤活了閑置資產、用好了財政資金、用活了農戶閑錢,讓農民在“股份紅利”中拓寬了增收渠道,村級集體經濟自我“造血”功能不斷增強。
我市認真貫徹中央決策和省委部署,扎實開展“黨支部+‘三變’改革+集體經濟+貧困戶”黨建領航脫貧攻堅,推進黨建與脫貧深度融合,走出一條商洛脫貧攻堅的新路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