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劉婷 通訊員 周龍
農產品是食品的源頭,農產品質量安全直接關系著食品的安全水平。近年來,市委、市政府把農產品質量安全作為保障人民群眾農產品消費安全的基礎性工作來抓,全市廣泛實行農產品標準化生產,通過打造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監管體系,實現了農產品從田間到市場的全程動態監管,建立了商洛市農產品質量安全動態監管平臺,并在全市推行食用農產品合格證制度,有效地實現了農產品生產全程可追溯。使我市的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走在了全國前列,達到了生產標準化、發展綠色化、經營規模化、產品品牌化、監管法制化的要求,為有效保障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提供了堅強保障。
源頭監管:實行農產品標準化生產
走進位于商洛市商州區的綠緣三心蔬菜農民專業合作社,映入眼簾的是滿墻的各種質量標準、技術規程。“合作社實現從生產到銷售全程統一管理,社員必須嚴格按照種植技術規程進行生產管理,并建立完整真實的田間生產記錄檔案。”合作社理事長張紅衛告訴記者:“只有按標準生產,質量安全才可控制、有保障。”“只有通過無公害認證,才有資格進入商洛市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只有加入質量安全追溯體系,才能讓消費者真正信賴我們的產品。”
我市大力推行標準化生產,各縣區分別編印了地方主要無公害農產品生產技術規范,全市涉及56個主推品種。通過對農民進行培訓,使技術規范入戶率達到100%。全市堅持綠色生產理念,積極推行統防統治、綠色防控、配方施肥、健康養殖和高效低毒農(獸)藥使用,嚴格執行禁限用農獸藥管理、農獸藥安全間隔期(休藥期)等規定,落實農產品生產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對銷售的農產品開展自檢或委托檢驗。努力做到“生產環境不污染、違禁農藥不使用、化肥使用不超量、農藥殘留不超標、產品質量有標準、包裝標識有規范”。各縣區認真篩選符合條件的基地,開展“三品一標”認證工作,到2016年底,我市無公害農產品種植業開發面積達到312萬畝,建設標準化示范園場(基地)260個,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已經覆蓋了全市所有的鎮和村,占全部農產品生產面積的80%以上;累計認定“三品”產地275個、“三品”產品328個,通過GAP認證茶葉產品1個,登記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產品10個。
流通管控:推行食用農產品合格證
在綠緣三心蔬菜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蔬菜產品上,記者發現都貼有一張名為“商洛市食用農產品合格證”的標簽,上邊清晰地記錄著產品名稱、生產企業、重量、產地、聯系電話、開具日期、合格情況等。這是我市全面推廣的食用農產品合格證制度后統一印制的。合作社不管是盒裝銷售還是散裝銷售,都貼有食用農產品合格證。
市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中心副主任董自庭告訴記者:“食用農產品生產經營者要對生產經營的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負責,在產品銷售前要對生產經營的食用農產品進行檢測,檢測合格的開具食用農產品合格證,把合格證作為食用農產品產地準出的基礎條件。”我市通過新聞媒體、網絡、現場宣傳展示等方式,讓老百姓了解到食用農產品合格證是農產品的安全身份證明,有安全保障、可溯源,從而充分認可追溯企業產品,提高企業產品銷量,提升企業參與追溯積極性。
據董自庭介紹,為進一步提高市場主體積極性,我市對試點企業實行以獎代補,向首批試點企業免費提供打碼機,追溯標簽半價補貼。“加貼合格證的產品價格普遍比未加貼產品高3%~10%,銷量明顯增加,消費者易于接受,產品經濟效益顯著提升,有效增強了市場主體參與的積極性。”
全程追溯:打造二維碼溯源平臺
在位于商洛市商南縣的沁園春茶葉有限責任公司,記者拿起一盒茶葉用手機掃描二維碼,就進入了商洛市農產品質量安全動態監管平臺,可以追溯到這盒茶葉從什么時間播種,什么時間采收,在什么時間施肥,施用了多少次肥料,施用什么種類的肥料,灌溉記錄、病蟲害防治記錄也是一目了然。
“隨著農產品各式各樣的問題被曝光,消費者購買農產品時缺乏信任感。實行農產品追溯機制后,消費者可以全程了解農產品的生產過程,有利于我們優質農產品的推廣。”商南縣沁園春茶葉有限公司總經理王超說,“產品加貼二維碼后,我們公司銷售量每年增加12%,每畝茶園可增加收入160元以上,年增收32萬余元,經濟效益明顯。”
據董自庭介紹,建立商洛市農產品質量安全動態監管平臺后,企業根據生產實際情況在自己客戶端完善資料、錄入信息后,消費者可以通過手機掃描產品合格證上的二維碼,即時獲取產品生產信息和企業信息,實現了農產品質量安全全程可溯源。
農業監管部門對追溯企業定期進行現場檢查紙質生產檔案、抽查檢測產品農藥殘留等方式,確保企業錄入信息的真實性,實現“生產可記錄、信息可查詢、流向可跟蹤、質量可追溯”,保障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
“為克服農產品質量安全‘分段監管’難題,我市建立了部門之間聯動機制,在政府的統一領導下,農業部門負責食用農產品合格證的規劃實施,食品藥品監管部門負責食用農產品市場準入的組織實施,加強食用農產品產地準出與市場準入的有效銜接,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不斷提升追溯管理能力和監管水平。”董自庭說。
我市已經有35家主要農產品生產企業實現農產品質量安全全程追溯,初步搭建起商洛市農產品質量安全動態監管信息平臺,消費者掃描外包裝的二維碼,就可以清楚地了解農產品生產過程,用信息化手段保障農產品質量可控、問題可追、責任可究。
檢測體系:夯實責任保安全
為進一步加強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的監管檢測體系,商洛市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中心積極探索,設立追溯室,配備人員,開展追溯試點,7縣區也確定了追溯人員。逐步建立了商洛市農產品質量追溯管理體系;通過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網的OA辦公系統,可以實現農業監管部門間內部交流、監督管理,更有利于追溯工作的開展;建立商洛市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工作QQ群,可以實現監管部門與企業實時在線交流、解決工作難題等。
目前,市、縣農業局均設立了監管科(辦),在所有鎮農牧綜合服務站加掛監管站牌子,賦予監管職能,在2500多個村配備監管員,充分發揮他們熟悉村情的優勢,巡回檢查嚴禁村民違規使用農藥。對重點農產品生產經營單位、農業投入品生產經營企業、農產品生產基地派進監管員,夯實責任,規范監管執法行為。各級農檢機構堅持定量定性檢測相結合、日常與重大節假日監測相結合,檢驗監測范圍覆蓋全市所有農產品生產銷售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生產基地、種養大戶和收貯運企業及批發、零售市場。全市從事監管執法人員676人,從事檢驗檢測人員352人。市、縣、鎮共配備監管、檢測、執法車51輛,檢測儀器1299臺(件),建成了重點鎮標準化監管站76個。主要農產品監測合格率常年穩定在98%以上,無一起重大農產品質量安全事件發生。
全市農產品監管體系實現網格化管理,實現從田頭到市場到餐桌的全鏈條監管。確保農產品生產基地、農業投入品、農產品收購、儲運、外銷等的“一對一”網格化管理,形成了有效地監測監管機制、風險評價機制、應急處置機制、檢打聯動機制。農業部門嚴把生產環節關口,加強產地監管檢測,食藥部門嚴把市場準入關口,加強市場監管,工商、公安、環保等部門各負其責,建立起部門聯動機制,開展全鏈條監管,治理突出問題,防控風險隱患。農業、食藥、工商等部門結合各自職責對規模化生產主體實行名錄管理,100%實施主體責任告知制度,100%實施“黑名單”制度,加大信息公開和案件曝光力度,強化社會監督,落實質量安全第一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