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劉婷 通訊員 阮斌
近年來,我市種植業根據當年的產量、銷售、流通情況,不斷優化內部結構,大力開展高產創建活動,集中打造區域集中、產業聚集、產能穩定的糧食功能區,加快食用菌產業發展,做強中藥材產業,促進茶果業穩步發展,不斷提高我市種植業綜合生產能力,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
穩麥擴薯優玉米
今年,商州區牧護關鎮胡村的蘇春汗種了20多畝洋芋,全是紫花白品種,平均畝產1500公斤,純利潤近兩萬元。他高興地說:“我種了20多年洋芋了,這個產業比較穩,也不擔心銷路問題,每年就看掙多掙少了。”像蘇春汗這樣發展傳統種植的農戶比比皆是。
前幾年,我市實施了“壓麥擴薯套玉米”戰略,對農業增產增效、農民增收效果十分明顯,為保障糧食安全,去年調整為“穩麥擴薯,壓低擴高”,今年按照推進供給側結構改革的要求,提出“穩麥擴薯優玉米”的思路,努力擴大馬鈴薯、紅薯等高產作物面積。
我市的馬鈴薯種植主要布局在秦嶺南麓沿線春播帶、南部低熱區冬播區、中部春播區的37個鎮,為確保市內居民口糧需求,我市重點發展中筋小麥,將小麥向優勢主產區集中。重點建設4個優質專用小麥生產帶,主要布局在洛南、商州、丹鳳和山陽等4縣區河谷川塬地帶。預計到2021年,全市小麥面積調減到60萬畝,單產提高20公斤以上,產量達到10萬噸以上。市上將玉米向高產優質主產區集中,主動調減夏玉米播種面積,重點發展山地春玉米。預計到2021年,全市玉米面積調減到80萬畝,單產提高30公斤以上,產量達到24萬噸以上。預計到2021年,全市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280萬畝,其中薯類120萬畝、玉米80萬畝、小麥60萬畝,確保糧食總產量穩定在50萬噸以上。
做大做強食用菌
按照立業區域布局,我市食用菌產業重點發展代料香菇、代料木耳、平菇及珍稀菌類。商南縣東北、丹鳳縣東南、洛南縣的東部、山陽縣東北部鄉鎮重點發展代料香菇;洛南縣西北、丹鳳北部、商州南山、山陽西部鄉鎮重點發展代料木耳;城郊、城鎮周邊區域重點發展平菇和珍稀菌類;秦嶺山區高海拔地區重點發展反季節食用菌。
全市按照突出特色、多菌類發展的原則,以食用菌“百萬袋”生態循環生產模式為抓手,大力復制推廣“工廠專業化菌包生產+農戶分散出菇管理”的模式,有效提升產業的組織化、集約化、規模化水平。重點培育一批加工型和外向型龍頭企業,發展以食用菌產品為原料的精深加工,促進食用菌出口外銷,延伸產業鏈條,做大做強“商洛香菇”品牌,提高市場知名度。經過多年的積累,全市發展食用菌農民專業合作社163個,食用菌開發加工企業30個,建成菌種生產場11個,發展食用菌物資、機械專賣店23個,從事食用菌購銷大戶達到1500多人。
食用菌產業科技水平逐步提升,栽培模式呈多樣化,栽培季節由傳統的季節性栽培轉向周年栽培。商州區牧護關鎮、柞水下梁鎮、洛南縣石門鎮反季節生產香菇,生產方式已由分散的家庭作坊式開始轉向現代農業示范規模化、集約化經營,由傳統的手工作坊式生產轉向半自動化生產設備應用,生產效益大大提高。石門鎮西峰菌類合作社采取統一管理、社員參與的經營方式,由合作社統一制袋、統一生產、統一銷售,社員入股分紅。合作社9戶社員,去年種植香菇23萬袋,純利潤25萬多元。今年種植4萬袋夏菇,現在已經銷售完,價格高的時候每斤賣8元錢,低的時候每斤賣3元多錢,利潤比較薄。現在合作社種植15萬袋秋菇,從下周開始剝外袋、注水,促使出菇。部分社員還在合作社打工,旺季的時候20多人勞作,合作社每年支付工資達10萬多元,社員有分紅和務工雙重收入。
今年,我市食用菌生產規模達到1.7億袋,鮮菇產量達到20萬噸,預計產值16億元,預計到2021年,食用菌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力爭使香菇占70%,平菇和木耳占25%,珍稀菌類占5%,建立生態食用菌標準園100個,示范規模5000萬袋,帶動全市生態食用菌生產規模達到2億袋,鮮菇產量達到25萬噸,實現產值20億元,實現三產融合發展。
中藥材成優勢產業
“我今年種了10畝地,能收兩噸干黃芩,純收入能有兩萬多元錢!”商州區夜村鎮李河灘村村民代勤發已有30多年種植中藥材的經歷,是當地有名的種植大戶,藥材種植使他家過上了富裕的日子。“我們合作社有160多戶社員,幾乎家家戶戶都種黃芩,全合作社種植黃芩2000多畝,今年僅種植黃芩一項能收入800萬元。”代勤發告訴記者,原來的藥材種植都是獨家獨戶,比較零散,但近年來,幾乎村村都成立了中藥材合作社組織,大多數村民都通過流轉土地種植藥材,“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訂單式發展模式已成為常態,這樣有效地提高了大家種植藥材的積極性,降低了市場風險。
近年來,我市在中藥材產業發展上堅持把規模化、規范化基地建設作為基礎和重點,采取“政府引導、市場助推、企業主體、群眾參與”,推行“企業+協會+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實行新建與改造相結合、人工種植與野生撫育相結合的方式,加快藥源基地建設。2016年以來,全市重點抓好“十大商藥”示范基地,初步形成了以商州的牡丹、黃芩、桔梗,洛南的連翹、萬壽菊,山陽的黃姜、葛根,商南的牡丹、杜仲,丹鳳的山茱萸、金銀花,鎮安的天麻、豬苓,柞水的紅豆杉、五味子等為特色的“十大商藥”規模化基地,不斷優化中藥材產業發展。目前,全市規模化種植80萬畝,建立了近40個規范化示范基地。2016年,全市新發展中藥材27.38萬畝,建設示范基地8.86萬畝,撫育改造13.25萬畝。全市規模化中藥生產企業發展到19家,總產值達40多億元,山陽必康制藥集團公司成功上市,商州、山陽、柞水三縣區初步形成了以醫藥企業為核心的工業園區和產業集群,中藥產業主導優勢日益凸顯。茶果業穩步發展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全國茶葉市場的繁榮,商洛的茶葉進入大開發、大發展的快車道,茶葉品種增多、種植面積連年攀升,到2016年,全市茶園總面積達到44.58萬畝,當年新建茶園面積3.88萬畝,可采摘面積達到33.15萬畝,茶葉總產量5020噸,總產值達到8.4億元,茶的面積、產量、產值較過去顯著提高。
目前,全市建成了商南試馬、山陽法官、鎮安柴坪等5個千畝生態觀光標準化茶園,全市無公害茶園面積達18萬畝,茶葉品質也比以前有了明顯提高。全市共建起茶葉專業合作社97個,茶葉加工廠達119個,從事茶產業人員30余萬人,茶葉產業已發展成我市一個龐大的產業集群。
在果業的發展上,我市以“建基地、擴規劃、重科技、提效益”為總體思想,把建設生態果園與退耕還林、美麗鄉村、扶貧相結合,積極擴大果業面積增規模、調整結構走特色,促進果業穩步發展。
果園面積進一步擴大,2016年新建各類園林水果面積2.1萬畝,其中櫻桃9100畝、狝猴桃3900畝、葡萄2100畝,其他園林水果5900畝,全市水果產量達到8.6萬噸,產值5.2億元。標準園建設初具規模,全市新建標準果園達到18個,標準園面積達到1.4萬畝。大力實施狝猴桃“東擴南移”工程,在商南、洛南各新建一個千畝生態狝猴桃示范園。推進以采摘、休閑、旅游觀光為一體的標準化果園建設,實現水果業與旅游業深度融合,在商州、洛南、丹鳳共新建櫻桃、葡萄標準園15個,面積達到1.04萬畝,其中洛南東晉桃園現代農業旅游觀光園的1700畝的大櫻桃園和丹鳳萬灣、竹林關、冠山為代表的“果鄉游”與休閑觀光農業相結合,成為農民增收新的增長點。
隨著經濟社會發展,我市種植業結構也不斷調整,大力提高產品質量,實現高產、優質、低耗、高效,做大做強特色產業,全產業鏈帶動農業產業轉型升級,推動農業規模化、標準化、品牌化發展,進一步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當前,我市各級各部門通過強力推進,種植業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提升,為打好特色農業攻堅戰提供了有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