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謝非 王聰
我市地處秦嶺腹地,有核桃、板栗、綠茶等眾多農特產品和連翹、五味子、丹參等豐富的中藥材資源,然而受地域、物流等方面的限制,很多農民過去只能提籃沿街叫賣,或者在田間地頭等著客商上門收購。近年來,在一大批年輕農業創客的帶動下,農戶坐在電腦前輕點鼠標,商洛的農產品就搭上了電商快車,飛往全國各地。借助“互聯網+”,飛速發展的電子商務給商洛特色農業產業發展插上了騰飛的翅膀。
今年以來,我市按照“五大攻堅戰”部署要求,強力推進農村電子商務發展,市委、市政府緊緊抓住“互聯網+”等重大政策機遇,高點起步,從組織機構、政策支持、資金扶持、人才培訓四方面建立了四大保障體系,自上而下形成了黨政“一把手”親自抓、分管領導具體抓、商務部門牽頭抓、相關部門各司其職合力抓的工作局面。市縣區均設立了最低500萬元、最高1000萬元的專項資金;聚集各方力量開展電商培訓3萬余人次,創造了空前良好的電商發展生態環境,電商整體發展水平步入全省前列。2016年線上銷售較上年增長3.67倍,增速位居全省第一,總量第三。今年上半年電商交易額23.68億元,同比增長49%,其中農產品線上銷售2.93億元,增長1.53倍。農村電商公共服務體系逐步健全,目前全市已初步建立縣有園(電商運營中心)、鎮有站、村有點的農村電子商務綜合服務體系。
我市不斷加快農村物流體系建設,創新和完善資金投入機制,充分運用財政扶持手段,通過PPP、產業基金等市場化模式,撬動更多民間資本投資,鼓勵商貿、供銷、郵政各方共享硬件設施和網絡服務,加快農村物流體系網絡建設。全市各縣區政府與京東集團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建成了京東中國特產·商洛館和一批京東農村站點。商州、鎮安建成商洛京東特產館,柞水縣京東特產館即將建成。山陽、商南成為省級電子商務示范縣,山陽、鎮安、柞水、洛南成為省供銷社電子商務進農村試點縣。商洛市蒲公英電子商務、商洛牛王電子公司聯合成立了商洛供銷電子商務公司,改革農產品流通渠道。
全國電子商務示范企業—陜西森弗天然制品有限公司與商洛學院、商洛職業技術學院合作打造了電商創業實訓基地,與商州、柞水、山陽和商丹園區深度合作,帶動縣域電商風生水起;中國郵政總公司投資3000萬元對口支持洛南、商州農村電商;市政府和山陽縣與西安郵政大學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與中國網庫建立了核桃電商運營中心;陜西君威農貿綜合有限責任公司與武漢農畜產品交易所簽訂協議,建立了西北產品交收庫。全市現建成運營的電商產業園區5個,在建3個,入園企業已達290家,累計孵化企業、網店1300多個。
同時,財政出資建立縣、鄉、村多梯次的農村電子商務公共服務站點,為不具備網購條件的農村居民提供代購、代付、代收、代退換貨等服務,幫助解決遇到的資金、人才、物流、技術、市場信息、政策和法律咨詢等方面的問題。全市累計發展縣級電商服務中心8個,鎮、村電子商務服務站386個、網店6000多個,其中農村網店900多家。依托特色產品,自主開發并已上線交易的“憶秦嶺”“眾品網”等電子商務交易平臺11家。建設核桃街、秦嶺北茶網等2個垂直電商平臺,僅這兩個平臺2016年線上銷售核桃及制品達8000多萬元、茶葉系列產品6000多萬元。
打造電子商務人才隊伍。加強與高校的戰略合作,利用本地高校人才資源優勢,全方位培訓電商從業人員,多途徑培養高級電子商務職業經理,打造高素質的電子商務專業人才隊伍。組織全市電商企業參加省內外“電子商務培訓會”“電子商業應用培訓會”,舉辦全市跨境電商暨京東特色館技能培訓班。今年以來共計開展各類培訓110多場次,培訓人員1.3萬人次。
隨著4個(商州、山陽、鎮安、商南)國家級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的建立,今年我市已累計發展農村電子商務站(點)79個,超計劃23個,商洛市電商產業園、商丹電商物流園分別完成投資1000多萬元、9600多萬元;商州荊河跨境電商產業園和商南電商產業園完成提升改造任務。洛南縣西北核桃交易市場已完成基礎工程,預計10月底竣工;商南縣食用菌交易市場已完成主體建設及室內裝修;鎮安縣板栗交易市場4月開工,已完成地勘、圍墻等基礎工作。
電子商務一頭連接大市場,一頭從省、市、縣一直延伸至鎮、村,不僅打通了農產品進城的通道,也讓工業品更加方便地走進偏遠地區的農戶家。電子商務不但成為轉方式、調結構、促消費、惠民生的重要引擎,而且在精準扶貧工作中,成為了“新動能”,讓越來越多的農民享受到了互聯網帶來的實實在在的好處。目前,全市累計培育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企業451家,通過“電商+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基地+貧困戶”的模式,促進電商工作深入推進。商南縣過風樓鎮電商脫貧示范街建成土蜂、魔芋、蓮菜等6大特色農產品生產基地,發展農業企業和農民合作社50家,發展電商實體店18家,參與貧困戶923戶。柞水縣建成“一村一店”80多家,具備網絡購物、網絡銷售、網訂店取、網訂店送、繳費支付、取送貨品、農村創業、本地生活八大功能,實現了戶增收5至8萬元的目標。全市通過“互聯網+現代農業+示范園+貧困戶+大健康產業”的精準扶貧閉環發展模式,帶動貧困人口1.2萬多人脫貧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