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韓甲文 尚亞鋒 董一樊)柞水縣積極創新“支部+三變+X+貧困戶”精準扶貧模式,采取公司帶動、企業推動、合作社聯動、旅游互動、園區牽動“五型帶動”方式,助推“三變”改革試點,帶動貧困戶增收,壯大村級集體經濟。
“支部+三變+公司+貧困戶”帶動,喚醒沉睡資源。由村黨支部牽頭,利用集體土地、林地、房屋和基礎設施等資源,成立集體公司,吸引貧困戶入股分紅,發展村級集體經濟。杏坪鎮杏坪社區黨支部將高速路拆遷賠付集體的100萬元作為啟動資金,成立了昊冉光伏發電有限責任公司,利用閑置土地發展光伏產業,第一期并網發電1000千瓦,帶動120戶貧困戶入股增收,每年實現集體經濟收入6萬元,壯大了村級集體經濟積累。
“支部+三變+企業+貧困戶”推動,聚集分散能量。充分發揮村黨支部引領示范作用,通過土地和林山入股,將貧困戶手中的分散資源聚集起來,入股到經營效益好的龍頭企業,實現“農民變員工、員工變股東”。干佑街辦梨園村黨支部引進陜西天行健公司,將村民503畝土地集中入股,發展紅豆杉產業,采取效益分紅、人頭分紅、保底分紅等方式,用集體積累為群眾代繳養老保險和農村合作醫療保險,2016年率先實現了“萬元村”目標。
“支部+三變+合作社+貧困戶”聯動,拓寬增收渠道。把黨支部的政治優勢和專業合作社的經濟優勢有機結合,建立生產合作、供銷合作、信用合作“三位一體”新型合作社,讓貧困群眾既能在土地上直接得到收益,又能貸資入社、入股分紅,參與經營、就近務工。車家河村黨支部牽頭成立榮光農民專業合作社,將全村178戶貧困戶全部吸附在產業鏈上。貧困戶徐世漢以1畝土地、10萬元扶貧貸款入股,因善于務菜合作社聘請其為技術員,每年收益在5.2萬元以上。
“支部+三變+旅游+貧困戶”互動,延伸致富鏈條。黨支部圍繞旅游資源開發,引進商業資本,組織貧困戶以土地、住房使用權入股,發展休閑農業、鄉村旅游,增加農民收入。朱家灣村利用豐富的旅游資源,成立生態旅游公司,大力發展農耕文化和高端民宿,吸納土地入股150畝、房屋入股13戶、“農戶貸”入股100萬元,帶動貧困戶30戶,戶均年收入2萬元以上,使“國家級美麗鄉村”的示范品牌效應進一步顯現。
“支部+三變+園區+貧困戶”牽動,打造共贏平臺。通過支部牽頭建園區、引進企業擴園區等方式,吸引貧困戶以土地、資金、勞動力入股,建立起與貧困戶精準對接機制。下梁鎮西川村依托“西川休閑農業產業觀光園”建設,引進野山林、秦峰公司入駐園區,吸納村民300余畝土地入股,發展袋料香菇100萬袋,地栽木耳50畝,搭建了村級集體、入園企業、貧困戶互促共贏的大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