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李小龍 通訊員 余篇軍 特約記者 程剛
編前語 市第四次黨代會作出“打好精準脫貧、現代工業、特色農業、全域旅游、新型城鎮化‘五大攻堅戰’,建設創新美麗幸福商洛”的重大決策部署以來,全市上下把打好“五大攻堅戰”作為加快追趕超越、落實“五新”戰略的總抓手,各級干部群眾解放思想、凝心聚力,克難攻堅、銳意創新,擼起袖子加油干,各項工作取得了令人鼓舞、催人奮進的成績。為充分展示我市打好“五大攻堅戰”的生動實踐、進展成效、亮點經驗,為打贏“五大攻堅戰”、奮力追趕超越、決勝全面小康、建設“三個商洛”和喜迎黨的十九大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本報從今日起推出“奮力追趕超越打好‘五大攻堅戰’”大型系列連續報道,敬請關注。
今年以來,商南縣富水鎮黑漆河村黨支部依托食用菌優勢產業,成立香源食用菌專業合作社,采取土地和資金入股形式,將全村178戶貧困戶全部吸納在產業鏈上,通過入社承包經營或參與務工和分紅,實現戶均增收3000余元。這是我市探索“三變”改革新模式、以黨建引領脫貧攻堅的一個典型。
面對集中連片貧困地區脫貧攻堅啃硬骨頭的實際,市委大力實施黨建領航脫貧攻堅工程,堅持工作向脫貧一線聚焦,資源向脫貧一線聚集,力量向脫貧一線聚攏,把夯實農村基層黨建與脫貧攻堅緊密結合,將黨的組織優勢轉化為助推脫貧攻堅的源泉動力,促進了黨建與脫貧深度融合、同頻共振,為全市實現“追趕超越”注入了新活力。
筑牢堡壘
增強脫貧攻堅“凝聚力”
打贏脫貧攻堅戰,建強農村基層黨組織,發揮核心作用是關鍵。在脫貧攻堅工作中,市委堅持把基層黨組織作為脫貧攻堅最前沿陣地,把黨建和精準脫貧擰成一股繩。
鎮辦黨委是農村基層組織的“龍頭”。圍繞脫貧攻堅配強班子,在保持貧困地區黨政正職穩定的基礎上,結合縣鎮換屆,注重把政治素質高、工作能力強、熟悉“三農”工作的優秀年輕干部,調整到鎮辦黨政正職崗位,選拔基層經驗豐富、對人民群眾有感情、與群眾打成一片的本鄉本土“老鄉鎮”進入領導班子,加強脫貧領導力量,激發干部隊伍活力。
村黨組織是農村脫貧攻堅的“主心骨”。全面推行村干部坐班值班、民事代辦、工作紀實等制度,暢通了聯系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深入開展貧困村黨組織“兩力兩率”排查提升行動,采取走訪座談、問卷調查、民主評議等方式,每季度進行一次全覆蓋排查,調整撤換村支書12名,156個一般及較差類村通過整頓全部轉化提升,為脫貧攻堅工作奠定了基礎。整合各類項目,投入資金近億元,新建村級活動場所53個、規范達標125個,使大部分貧困村脫貧攻堅有了硬“堡壘”。同時,深入推進“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常態化制度化,全面加強村級黨組織政治功能建設,使村黨組織在脫貧攻堅中的領導核心作用得到凸顯。
建強隊伍
提升脫貧攻堅“戰斗力”
市委高度重視扶貧干部隊伍建設,堅持把最精干的力量放在脫貧攻堅第一線,讓黨員干部在脫貧攻堅中建功立業、創先爭優。
立足于讓干部下到脫貧一線、干在脫貧一線、用在脫貧一線,大力實施抓黨建促脫貧“十百千”工程,選派市直10名副縣級干部到縣區黨政班子掛職,100名副縣級后備干部和優秀科級干部到鎮辦黨政班子掛職,1280名有農村經驗或涉農特長的優秀黨員擔任村第一書記,做到群眾不脫貧、干部不脫鉤。
將“三項機制”運用于脫貧攻堅工作中,注重在脫貧攻堅一線考察干部、識別干部、使用干部,提名叫響“拿著帽子摘帽子”,使脫貧攻堅成為檢驗干部的“試金石”。今年以來,運用“三項機制”對工作不力的3個縣扶貧局長及時進行了撤換調整。
扎實開展“人才服務商洛發展”主題實踐活動,通過“工作團+貧困村+產業”“人才+貧困戶+培訓”等幫帶模式,深入一線解決技術難題130多項,開發新產品32個,培養實用人才5600多名,人才的引領和支撐作用日益顯現。
切實加強對“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的考核管理,對作風漂浮的進行問責調整,使之成為攻堅拔寨的生力軍。今年省委表彰我市“第一書記”13名,市委表彰“第一書記”50人,同時召回調整39人。常態化開展“抓黨建轉作風促脫貧”專項整治,組成4個聯合督查組,不定期進行明察暗訪,跟蹤整改問題560個、誡勉談話45人、黨政紀處分38人。
真心幫扶
激發脫貧攻堅“推動力”
農村經濟“列車”跑得好、跑得快,關鍵在于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火車頭”牽引作用。
市委組織部出臺了抓黨建促脫貧攻堅20條措施,嚴格落實一把手負責制,層層夯實市、縣、鎮、村四級黨組織書記抓黨建促脫貧責任,同時建立領導包抓貧困村黨建責任制,市縣領導帶頭包抓貧困村,強化示范引領,著力使“后進變先進、難點變亮點”。
全市堅持黨建領航脫貧攻堅,深入開展以“把黨組織建在產業園區、移民安置點,把黨小組建在產業協會、專業合作社等產業鏈上,以黨建帶脫貧,以黨員帶群眾”為主要內容的“兩建兩帶”活動,全市農村初步形成以基層黨組織為核心、產業黨組織為支撐、專業黨小組為基礎、帶富能力強的黨員為骨干的新型組織體系,讓黨組織在脫貧攻堅中“挑大梁”、黨員在脫貧攻堅中“唱主角”。目前,全市在龍頭企業、產業園區等建立黨組織560個,在專業合作社等產業鏈上建立黨小組1850個,16153名黨員結對幫扶4.3萬貧困戶,累計幫扶貧困村實施包扶項目1.63萬個。
大力實施“雙培雙育”工程,采取“黨員1+X”幫扶模式,通過農村黨員結對子、黨員承諾、黨員積分、黨員中心戶、黨員愛心崗等形式幫扶帶動,實現黨員群眾“手拉手”共同脫貧致富。目前,全市通過“領導包點、部門包村、干部聯戶、第一書記駐村”的方式,累計幫扶貧困村實施包扶項目1.63萬個,為貧困戶辦實事13.23萬件,帶動5.06萬貧困戶持續增收。
扎實開展“凝聚非公力量、助推精準扶貧”活動,發揮非公企業人才、資金、信息等方面優勢,引導有實力的非公企業黨組織和黨員采取“一對一”“一對N”模式與貧困村、貧困戶結對子,開展共建幫扶活動,全市1809家非公企業和社會組織中有466家參與精準扶貧,結對幫扶貧困村和非貧困村381個,幫扶貧困戶3000余戶,發放愛心款和扶持資金2000余萬元,促進了1800余戶貧困群眾穩定脫貧,為全市脫貧攻堅工作注入了新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