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陳維智)鎮安縣創新“三帶四聯”脫貧模式,做大做強茶葉、蠶桑、食用菌、中藥材、油用牡丹、紅豆杉等六大優勢產業和小眾作物,暢通了資金、資源、資本內循環,走出了一條“資金變資本、資源變資產、農民變股民”的產業扶貧之路。
縣上采取“政府+龍頭企業+基地+農戶”的模式,引進華興特產、瑞琪中藥飲片、盛華茶葉等16家農產品加工企業,實行企業帶動,借雞生蛋;采取“政府+合作社+基地+貧困戶”的模式,扶持和發展鎮安縣栗鄉緣茶葉等211個專業合作社,吸引貧困戶參與供銷流通各個環節,使農戶成為產業鏈條的“第一供應商”;采取“大戶帶小戶、老戶帶新戶、合作社幫帶困難戶”的聯結方式,鼓勵農村致富能人和產業發展大戶與貧困戶聯結,合作聯營發展特色產業;采取“政府+土地流轉+返租倒包+訂單酬金”的辦法,激活貧困戶土地、林地、房屋等資源要素,讓貧困戶在聯產中收益。采取“政府+經營主體+聯業降本+就業工資”的辦法,由經營主體吸納安置貧困戶在基地就業,讓其獲得相對穩定的工資性收入;采取“政府+金融+配股+保底分紅”的方式,將貧困戶擁有的資源、自有或扶貧貼息貸款資金整合起來,為每戶貧困戶配股5萬元以上,以8%的固定股息分紅;探索“共建共享、援建支持、企業反哺、產業托管”四種成型的產業聯營模式,借養還養,循環發展;采取“公租廠房+企業+貧困戶就業”的辦法,全力抓好“三帶四聯”產業示范園和企業孵化園,建設旅游服務產業帶、特色種植產業帶、特色養殖產業帶、立體農業產業帶,依托幫帶主體和村集體資源發展公司,帶動貧困戶13847戶增加收入,基本形成了“鎮辦有產業園、村有合作社、戶有致富路”的新格局。
陜西宏法牡丹產業開發有限公司按每畝300元至500元流轉農民土地5000畝,發展油用牡丹,返租倒包給農戶管理,每畝每年管理費460元,農戶在“返租倒包”中增加收入850元。達仁鎮盛啟蠶桑合作社利用“每張蠶種小蠶共育補貼150元”的政府產業扶持資金,將蠶種集中共育到3眠4齡階段,然后無償交給貧困戶喂養12-15天產繭,每張蠶種可收益2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