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呂麗霞 方立 劉婷
在位于北緯33度的商洛,一群茶農和茶企在政府和科技人員的鼎力支持下,精心培育出了中國最北端的茶葉。為更好地探索商洛茶產業發展,5月以來,我們先后深入全市七縣區的40多個茶園和茶企調查,請教相關專家,采訪茶業管理者、經營者和消費者,精心采寫了本組系列報道。
商洛茶從少到多,從多到優,歷經了半個世紀的規模化發展,在去年,全市茶產業的總產值突破8億元,已成為全市產業脫貧致富的“金鑰匙”。
茶的淵源與商洛
據資料記載,最早的茶和早期的茶文化都產生于黃河農業文化的中心區域陜西,是以秦嶺山脈為資源和涵養地;以渭河流域的寶雞,漢江上游的漢中(含安康)為茶文化源頭地而發生發展的。華夏文化其本質是農業文化,茶文化就是農業文化的產物。因此,陜西茶葉(陜茶)更是中國茶重要的發祥地。民間傳說和史料記載是三國時的諸葛亮把茶葉文明傳播到云南等西南廣大少數民族地區的,至今傣族、彝族等少數民族還尊奉諸葛孔明為他們的茶葉始祖。
當然,茶樹這個植物物種,品種原生地是云貴高原,已有至少6000—7000萬年的生存歷史,但茶的最早利用和茶文化的發明與品種原生地沒有必然的聯系。云南、貴州利用茶葉的歷史約1800年。對于人類而言,真正的茶葉始祖應是新石器中早期的神農氏,其距今7000年左右。生活在寶雞渭水支流姜水一帶的神農氏,才是中國的農業始祖,也是人類茶文化的始祖。所以,陜西是人類茶文化的源頭。
從中國茶業發展看,最初興于巴蜀,其后向東部和南逐次傳播開來,最終遍及全國。漢中屬于中國古巴蜀區域,而陜茶的生產和加工主要區域是秦嶺以南的陜南漢中、安康、商洛三市。漢中更早于安康和商洛,而商洛最早生產茶的地域是鎮安的象園村,有300多年歷史。
商洛茶業發展是在上世紀七十年代,以商南為代表和重點,其次是鎮安、山陽和丹鳳。幾十年來,茶產業規模不斷增長,總面積和總產值是30年前的幾十倍,成為全市重要的農業產業之一。
農民增收的重要來源
從上世紀七十年代初步發展,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步伐,商洛的茶葉產業一步步發展壯大。根據原商洛地區統計局國民經濟統計資料顯示,1989年,整個商洛地區共種植茶園19773畝,當年產茶97噸,茶葉在農業經濟中占了一定比例。而在茶葉種植大縣商南縣,當年茶葉產量達到86噸,僅次于水果中葡萄和柿子的比重。
進入新世紀,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全國茶葉市場的繁榮,商洛的茶葉進入大開發、大發展的快車道,茶葉品種增多、種植面積連年攀升,到2016年,全市茶園總面積達到44.58萬畝,當年新建茶園面積3.88萬畝,可采摘面積達到33.15萬畝,茶葉總產量5020噸,總產值達到8.4億元,茶的面積、產量、產值較過去顯著提高。
目前,全市建成了商南試馬、山陽法官、鎮安柴坪等5個千畝生態觀光標準化茶園,全市無公害茶園面積達18萬畝,茶葉品質也比以前有了明顯提高。全市共建起茶葉專業合作社97個,茶葉加工廠達119個,從事茶產業人員30余萬人,茶葉產業已發展成我市一個龐大的產業集群。
商南縣將茶葉作為一項主導產業,2008年成立了縣茶葉產業發展局,全力助推茶葉發展,到2016年底,全縣共建茶園24萬畝,其中可采摘茶園15.5萬畝,年產茶葉3200噸,產值達3.8億元。目前,該縣擁有規模以上的茶葉加工企業6家,茶葉合用社32個,茶葉初制加工廠200余個,發展茶葉大戶4200多戶,遍布到全縣10個鎮、101個行政村,帶動茶農人均茶葉增收3000元,全縣形成了“公司+基地+農戶”的產業化發展格局,茶產業成為商南縣農村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農民增收的重要來源。
鎮安縣在我市的茶葉發展史上歷時最長。近年來,該縣以市場為導向,打造鎮安高山有機茶葉品牌,新建優質標準化茶園、提升低產茶園質量,樹立茶葉大品牌理念,2016年點播茶園4000畝,無性系栽植面積1000畝,低產茶園改造1萬畝,實現產值1.2億元,全縣當年380戶貧困戶1250人實現產業脫貧。山陽縣全縣茶葉面積達到了11.61萬畝,年產干毛茶1026噸,總產值達3.1億元,目前全縣有生產及加工企業23家,專業合作社8個,注冊商標10個。
商茶走出商洛山
5月19日至22日,首屆中國國際茶葉博覽會在杭州召開。杭州茶商祝女士在品嘗了商南的御泉茗之后,給出這樣的評價:“商洛的茶葉底子清,湯色明,后味回甘,謝謝你們讓我喝到這么好的茶!”
不僅如此,在此次博覽會上,來自安徽、福建、甘肅等地的茶商也不斷前來品茶、購茶,商洛茶如一股“小新風”,在博覽會上受到大家的關注。
事實上,近幾年來,商洛茶以其獨特的地理優勢和其富硒、無污染的特點,已形成了自己的品牌。在農業部門的指導和產茶縣區的努力下,我市多家企業建起標準化茶園,積極發展無性系示范園和白茶基地,督促企業引進清潔化加工生產線,進一步提升了茶葉生產水平。
在首屆陜西優質茶葉評選活動中,我市14個企業22個品牌參與評選,7個產品榮獲金獎、銀質獎。在第四屆“國飲杯”全國茶葉評比活動中,我市5家茶企共獲得3個綠茶特等獎、5個綠茶一等獎、2個紅茶一等獎。
我市著力打造特色品牌,多渠道深入宣傳,進一步提升品牌競爭力,品牌建設成效顯著。市上以鎮安“象園茶”、山陽“天竺翠峰”、“商南泉茗”打造區域優勢茶葉品牌,全市以“秦嶺泉茗”進行品牌整合。商南縣沁園春茶葉有限公司的“秦園春”牌商南白茶榮獲第十四屆農交會地標產品金獎,金絲茶業發展有限公司“秦露牌”金絲綠茶登上2015年“陜西省名牌產品”榜單。鎮安“象園霧茶”獲2016中國茶葉評比活動金獎,山陽“蓮花翠茗”綠茶、白茶獲得銀獎。品牌亮了,影響力增強了,商洛的品牌茶葉走出了陜西,將觸角延伸到西北其他地區。“象園霧茶”被陜西衛視2016“絲綢之路萬里行”指定為專用“絲路國禮茶”。商南茶與遼寧茶商對接,御泉茗茶葉有限公司生產的紅茶被全球秦商聯合會命名為“秦商紅”品牌,被甘肅、河北、遼寧陜西商會指定為專用茶葉。
一項項驕人的成績,讓人們看到了商洛茶葉發展的美好前景。未來幾年,商洛茶葉將由傳統茶業向現代茶業轉變,與茶文化休閑旅游、脫貧攻堅相結合,進一步拓寬群眾增收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