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陜西日報記者 李嵐)我市認真貫徹落實省第十三次黨代會精神,一手抓改革釋放紅利,一手抓開放拓展空間,加快構筑發展新高地,積蓄發展新優勢,為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生機和活力。
2016年以來,全市投融資體制改革、國企改革等取得重大進展,城市投資公司、交通投資公司、商丹園區開發公司、融資擔保公司等市級5家國有企業投融資能力不斷增強,81個PPP項目進入省級儲備庫,天之潤、百盛絲綢、正太能源等7家企業在陜西股權交易中心掛牌,全市建成市級外貿出口示范基地4個,使經濟發展活力得到有效釋放。從今年3月開始,市委、市政府結合商洛實際,突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線,加速推進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明確部署的財稅、投融資體制、“放管服”等改革,積極探索建立地方產業發展基金、地方性金融體系建設、國有企業規范管理、高新區管理體制等新舉措,推出了一批體現市場經濟規律、穿透力強的重點改革,不斷積蓄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優勢。
隨著省上加快自貿區、絲綢之路新起點、秦嶺國家公園、西商一體化等全省發展戰略的推進,作為連接“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的重要節點城市,商洛在深度融入國家和省級發展大戰略、大格局中優勢明顯。經省政府批準的商丹循環工業經濟園區已正式晉升為省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商洛歷史上也首次出現了“高新區”這張亮麗的“名片”。
今年,全市緊緊圍繞深度融入國家和省級發展大戰略,不斷拓展發展空間,主動跟進陜西自貿區建設,力促商洛二級陸路貨運口岸建成通關,持續抓好省級特色出口基地建設。市上依托西武、西渝高鐵建設,全面融入西安半小時經濟圈的交通區位優勢,林茂水豐、生態優越、礦產豐富的資源優勢,積極開展招商引資,面向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地區進行叩門招商,用優勢換資本、換技術、換市場、換項目,打造內陸開放新支點。5月下旬,以“綠色發展、合作共贏”為主題的商洛。京津冀經濟合作洽談會在北京舉辦,京津冀地區近300家企業參會。在重點項目簽約儀式上,共簽約項目24個,涉及南水北調水源地保護、新能源開發、生態旅游、環境治理、健康養老、“互聯網+”等多個領域,總投資達133.87億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