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白希宏)今年以來,柞水縣以基礎提升、園區承載、產業延伸為重點,產業規模不斷擴大,產業效益不斷提升,產業帶動精準脫貧效果不斷增強。
一是做強農業園區。按照省級園區標準,推行“公司+合作社+貧困戶”發展模式,集中打造了西川特色農業示范園,鞏固提升了以休閑農業為特色的山城美農、瑞茂等4個園區;以種養業為特色的卉豐、秦南生態雞等5個園區;以食用菌為特色的正森園區;卉豐、天書山2個被認定為省級農業園區,九天山等9個被認定為市級農業園區。
二是培育龍頭企業。今年申報2個市級龍頭企業、3個家庭農場、1個省級5個市級標準化畜禽養殖示范場,培訓職業農民150人。目前,全縣共有農業企業30個,已注冊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207個,命名家庭農場34個,建設農業產業園區10個,萬頭生豬村1個,申報命名市級以上畜禽標準化養殖場68個;匯生源、盤龍等2個企業被認定為省級龍頭企業,新田地、卉豐等12個企業被認定為市級龍頭企業,豆制品加工、頤和等兩個農民合作社被認定為國家級示范社。
三是促進三產融合。深度探索“農業+”模式,推動“農”“旅”融合,打造休閑、觀光、體驗農業。調研總結了“三保五金”產業脫貧模式和瓦房鎮金臺村“數據清洗七步走、問題整改八個有、產業脫貧九個一”的“789”脫貧攻堅樣板在全縣示范推廣。著力培育“核桃、食用菌、中藥材、柞水土雞”四大優勢主導產業,努力推進生態農業與養生、民宿、加工、鄉村游等產業深度融合,重點打造“一園十基地”產業發展格局。
四是項目支撐引領。引進野森林農產品加工包裝項目,投資5.26億元;亳州市中藥材種植加工項目,投資0.21億元;金井生態農業示范園建設項目,投資2.51億元;西川千萬袋地栽黑木耳生產線建設項目,投資0.8億元;天行健紅豆杉種植加工示范基地建設項目,投資10億元;總投資為18.78億元的農業大項目,進一步壯實了特色產業,支撐著農業產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