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宏 徐世旺 宋陽
6月13日,山陽縣天竺山鎮陽坡村炸了鍋,孟凡勝賣蜂種拿回八九萬票子的消息不脛而走,一些村民開始竊竊私語:沒想到養蜂還能致富?!
“孟凡勝不是貧困戶,但他卻能帶領貧困戶脫貧致富,這個人特勤快,閑不住。”剛到趙溝口的一戶人家,該鎮副鎮長吳治林就開始介紹,“他成立了養蜂專業合作社,帶動本村11戶貧困戶養蜂脫貧。”
50歲的孟凡勝說話慢條斯理,看起來是一個聰明心細的人。通過采訪得知,他原來是一個木匠,幫過工,飼喂過母豬,也養過羊,無論怎么算賬,都不如養蜂致富快。2015年5月,孟凡勝購買了15箱蜜蜂開始起步,去年產蜜600斤,賣蜂種13箱,一年收益3萬余元;今年,他養的蜜蜂發展到186箱,已賣蜂種130箱,預計到年底,再次分出的蜂種和產出的蜂蜜還能收入13萬元以上。“我們不等,不靠,不要,用自己勤勞的雙手創造財富,帶動村上貧困鄉親早日脫貧。”孟凡勝夫妻異口同聲。
養蜂,這一投資小,收益大,永久穩固性產業在山陽風生水起。據了解,目前全縣養殖中華蜂4萬余箱,到“十三五”末,養殖規模將達到10萬箱,蜂蜜產值超過1億元。
奉獻:多方共筑脫貧大舞臺
山陽縣科學養蜂,為困難群眾探尋致富路的歷程要從十幾年前說起:縣總工會原主席盧濤經常招來怪異目光,甚至有人說他“不務正業”,理由很簡單,工會主席應該給職工辦些福利,多組織些活動,不該整天研究養蜂。
“蜜蜂這小精靈,勤勞、團結、勇敢、奉獻,它的智慧讓人類驚嘆!”說起養蜂,盧濤有一種特殊情懷,“自己多年研究和免費培訓,初衷是為了讓特困職工和下崗工人掌握致富本領,經過長期經驗積累,正好在目前脫貧攻堅發揮作用。蜂能將甜蜜物質奉獻給人,人將蜜蜂精神傳承下去,何樂而不為呢!”
小蜜蜂,大產業,投入少,回報多。中華蜂養殖引起縣委、縣政府的重視,并被列入“十三五”經濟社會發展規劃。記者注意到,在該縣“5533”產業增收脫貧方案中,蜜蜂作為“五個百千萬億”優選產業項目之一,計劃選取天竺山、板巖、楊地等12個鎮辦113個村,發展3000戶貧困戶家庭養殖中華蜂10萬箱,年總產值1億元。
在打造特色產業上,山陽縣依托豐富的植被資源,加快推進綠色、環保產業,而養蜂不占地,不拉電,不排污,以一次性投資優勢躋身短、平、快、久產業之首。為此,縣上出臺扶持政策,貧困戶養蜂每箱只需出資200元,其余500元由政府補貼。資金扶持+政策引導,改變了貧困戶靠“輸血”的扶貧格局,“造血”模式不斷復制增強了貧困戶脫貧的內生動力。
政府還從產品的銷路入手,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引進實力雄厚企業投資興建山陽縣百林花中蜂發展有限公司,主要從事蜂蜜產品加工銷售,實行貧困戶+合作社+公司經營模式,以踐行脫貧攻堅社會責任,微利經營理念與貧困戶簽訂保底價收購合同,達到年生產1000噸能力,徹底解決貧困戶后顧之憂。
據了解,目前全縣擁有鄉土技術人才50余人,能夠獨立養蜂200余人。在政府多措并舉的推力下,一個財政傾斜支持,工會技術培訓,企業保價收購,幫扶部門各盡其力的脫貧大舞臺已經構筑起來,把責任扛在肩上,把力氣下在村上,把貧困戶的事放在心上,為脫貧攻堅多作奉獻,進一步發展壯大養蜂產業。
勇敢:黨員干部率先吃“螃蟹”
小蜜蜂能獨自翻山越嶺抵達危險區域采集回花粉,它們舍身忘我的勇敢精神向種群宣示著膽識。在山陽縣脫貧攻堅中,一些黨員干部同樣遇到這樣的問題:
好政策端在干部手上,如同燙手山芋;看著土蜂蜜值錢,卻沒有人敢為先,就像非洲草原的角馬下河飲水,誰都怕被鱷魚拖進水而退縮;還有一些群眾擔憂,發展產業“一窩蜂”,先期掙錢后期賠!農民的顧慮客觀存在,怎么辦?只有黨員干部帶頭吃“螃蟹”,發揮示范引領作用,方能做大富民產業。
高壩店鎮雙寨村自退耕還林后,每人只有0.6畝平地,山坡栽種的核桃由于管理不善,基本沒有多少收入,村民依靠出產板栗和零星打工維持生活。2015年10月,政府調運了200箱中華蜂,拉到村上后,貧困戶你推我讓,就是不肯領養,實在分不下去了,村支書、村主任和黨員等10人各領養20箱,開始了脫貧實踐“第一課”。
“群眾看不到真金白銀,說什么都沒有用。”有同樣感受的是該村幫扶單位縣工會副主席陳學斌。2016年4月,工會從寶雞調運80箱蜂,拉回來貧困戶還是躊躇不前,怎么動員就是沒人要,咋整?身為工作隊隊長的陳學斌,在雙寨村一組租地,讓無業妻子養蜂20箱,當年產蜜500多斤,又賣了十幾箱蜂種,雙項收入3萬余元。他還動員工會2名干部和一個技術員,每人示范養殖20箱。
看起來嚇人的“螃蟹”似乎是一道豐盛的大餐。通過一段時間示范,這些見效快的小精靈產生了效益,群眾開始躍躍欲試。2016年7月,村上18戶群眾搶先養蜂360箱。當年9月,又有33戶群眾加入到養蜂隊伍,至此,全村專業養蜂達65戶,其中貧困戶49戶,養蜂規模達到3000箱。
兩嶺鎮25歲大學生村官李楠,算得上一個勇立潮頭的智慧青年,他在街道組成立了“小村官中華蜂專業合作社”,2016年養蜂50箱,年收入5萬元以上,并帶動潘家垣組發展中華蜂300多箱,其中7戶貧困戶養蜂180箱,當年實現脫貧。今年,他又帶動街道組李家福、吳勝寶、明榜勞各養蜂10箱,貧困戶年增收1萬元左右。
勤勞:智慧雙手創造新生活
盧濤輕輕地伸出手指,托起巢脾中央的蜂王,查看蜂箱群勢。他說:“除蜂王外,蜜蜂在蜜源充足的情況下,生命只有35-50天,它從出生到死亡都在不停地工作,其勤勞精神值得人類敬佩!”
山陽縣在脫貧攻堅戰斗中,將養蜂列入脫貧產業計劃,以蜜蜂文化破除“要我脫貧”思想,其深意宣示“我要脫貧”的正能量。
養蜂創造致富神話在色河鋪鎮實現。該鎮青年農民技術員張健將蜂分開單獨核算,他養的其中一箱蜂,一年時間共分了9箱,單箱核算年收入1.3萬元,成為遠近聞名的致富能手。
雙寨村三組貧困戶周成林已到知天命之年,夫妻倆人居家務農總是難以翻身,一年多前,他積極主動要求養蜂20箱去年收入2.3萬余元,今年已發展到60多箱蜂,預計年底收入四五萬元。四組殘疾青年張朝栓身殘志堅,一個人領養著外甥女生活,在技術員王發林的幫助下,年收入近2萬元。
扶智比扶貧顯得尤為重要。與周成林同組的張紹峰因災因病致貧,因其做過手術,不能從事體力勞動,一家三口度日如年。在扶貧工作隊和鎮村干部的幫助下,去年7月,他一次性養蜂30箱,不到半年時間,蜂蜜賣了1.8萬元,加上所賣的十幾箱蜂種,當年增收近3萬元。
“蜜蜂村”實現脫貧,也讓雙寨村村主任熊家財的群眾基礎更加穩固。他告訴記者,2016年,全村蜂蜜產出3萬斤,產值120萬元,分蜂1000箱,蜂種產值70萬元左右。
蜜蜂將最后一點食糧留給別人的至高境界,在天竺山鎮街道社區韓文全老人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年逾花甲的韓文全老人有36年傳統養蜂經驗,他將老宅蜜源留給哥哥和弟弟,自己跑到距家十幾里地的陽坡村,租賃坡地和房屋養蜂,去年賣蜂種300箱,收入21萬元,產蜜2000多斤,一年收益30萬元。目前,他存養蜜蜂近300箱滾動發展,預期效益非常可觀。
“農民都站在一個起跑線上,勤勞的人就像蜜蜂一樣,總會醞釀出‘甜蜜’生活。”盧濤樸實的語言,道出了蜜蜂精神對人思想的啟迪,詮釋了“貧困無光”“致富為榮”的小康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