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李小龍
“我今年種了10畝地,能收兩噸干黃芩,純收入能有兩萬多元錢!”6月10日,商州區夜村鎮李河灘村村民代勤發正組織人在自家地里除草。
代勤發已有30多年種植中藥材的經歷,是當地有名的種植大戶,藥材種植使他家過上了富裕的日子。“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像代勤發這樣的藥材種植戶在我市非常普遍。
良好的氣候條件,豐富的中藥資源,悠久的種植歷史,使藥材種植和加工成為我市的主導產業之一。中醫中藥是我國寶貴的文化經濟遺產。秦嶺山系是我國兩大中藥材適生區之一,而商洛全境處于秦嶺腹地,有著深厚的中藥資源,悠久的發展歷史,廣闊的種植面積,眾多的中醫藥企業,已基本形成中醫藥產業體系。
中藥資源得天獨厚
“秦嶺最美是商洛”商洛不僅生態環境優美,而且中藥材資源非常豐富,素有“秦嶺藥庫”之美譽。
商洛地處秦嶺南麓東段,跨長江、黃河兩大流域,為漢江、丹江的上游地區,又在秦淮南北氣候的分界線上,屬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性山地氣候。這里氣候溫和,四季分明,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光照充足、雨量充沛、無霜期長,土壤重金屬含量低,無污染,是我國西北地區中藥材最佳適生區和理想的藥源基地,也是我國重要的中藥材種植區。
獨特的地形、地貌、土壤為植物的生存和繁衍提供了有利條件,蘊藏著極為豐富的天然資源,自古就有“秦地無閑草,商山多靈藥”之說,明代著名藥物學家李時珍曾留下“商州赤箭(天麻)叢生,獨搖遍野”的贊譽。
“據不完全統計,秦嶺境內擁有植物種類5000余種,連翹、杜仲、五味子等野生木本中藥已郁蔥成林。國中草藥資源匯編》收錄的2002種中草藥中,商洛分布有1192種,其中265種被列入新版《藥典》。丹參、桔梗、連翹、南五味子、黃芩、柴胡、天麻等10多種大宗道地中藥材品種,因質優量大而位居全省前列,暢銷全國且有部分出口。”市中藥辦主任曹小軍告訴記者。
中藥發展源遠流長“在歷史上,曾經有許多醫者利用商洛豐富的中草藥資源,廣泛采集中草藥樣本,搜集民間醫藥成就,建立和充實生理、病理、治療、藥物、方劑等理論基礎,豐富實踐經驗。因此,商洛的中藥種植一直都比較活躍,很多農戶從事中藥種植、采挖、加工、販賣等活動并代代相傳。”市中藥辦工作人員李斌說起我市中藥材種植歷史,頭頭是道。
據介紹,在唐朝時期,孫思邈從家鄉耀州來到商洛設堂采藥、制藥行醫13年,所著《千金要方》、編篡《唐新本草》亦吸收了商洛中草藥的精華,為商洛中草藥的開發利用、創名優道地藥材起到了歷史淵源的作用。
在商洛,有很多孫思邈的遺址和關于他的歷史傳說。如現在柞水藥王堂村內保留下來的就有藥王廟、藥王井、藥王碥、曬藥臺等遺址。藥王廟里的兩棵古柏,據傳是藥王親自栽植,現成為商洛重要的醫藥文化古跡。相傳,孫思邈一次在商州黑山采藥時不慎骨折,被當地李姓獵人相救。養傷期間,他仍然堅持為大家治病。離開李家時,收李家三子李小山為徒。后來,人們為了懷念、感激孫思邈,便將原來村名“槐樹坪”改為“藥王坪”,并修廟立碑,長年燒香祭奠,祈求健康平安。
李小山一直跟隨藥王約30年,后在京城長安開設“益生堂”行醫,李小山之后李家每代總有一人繼承其醫術。“益生堂”聲名遠揚。清末,“益生堂”因獲罪朝廷,舉家遷回老家,在商州城里開設“益生堂”,雖多有起伏,但在利用商洛中草藥資源,為當地老百姓治療疾病方面有口皆碑。孫思邈還曾在山陽天竺山采藥治病,當地現在還留有被稱為藥王寨、藥王臺和百草谷的地名。
在清代,有醫者羅時義,鎮安縣東干溝人,乾隆23年就任湖南永州州判。上任后見官場腐敗,即辭官歸鄉。但他濟世救民之志未衰,便購置醫書,日夜苦讀,利用當地豐富的中草藥,為民治病。他看病不分白天黑夜,不避風霜雨雪,隨請隨到;他高尚醫德、濟世救民被人敬之為祖師爺。后人為了紀念他,把他入葬的山命名為祖師山,在他墳墓旁建起了祖師廟,年年焚香朝拜。
在近現代,有王家成,柞水西川人,草藥骨傷專家、中醫辭典編寫組顧問,第四、第五屆全國人大代表。1935年,紅二山陽的袁家溝口,王家成等當地醫生積極治療負傷的戰士和傷員,并動員、組織群眾為紅軍的“楊家嶺醫院”采挖供應中草藥。
1968年,解放軍總后醫療隊在柞水巡回醫療中發現了王家成用中草藥接骨的獨特技術。接著,陜西戰備中草藥科研組派專家來到柞水收錄王家成接骨、止血、治療常見病的驗方。
1971年、1975年,王家成先后兩次受到周總理的親切接見,鼓勵他“要繼續發揮中草藥作用,為人民作出新貢獻。”1978年,他獲得全國科學大會的獎勵。他獻出的“盤龍七”秘方,經研制的“盤龍七片”“盤龍七酒”遍銷全國,獲得了較高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為人民作出了卓越的貢獻。當前,柞水縣的盤龍制藥公司就是根據王家成的中醫藥秘方發展起來的。中藥產業成優勢產業
進入新時期,商洛歷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中藥產業發展。1974年,當時的商洛地委邀請陜西省科學院西北植物園,在洛南縣研究丹參、桔梗“野生變家種”并獲成功,隨后柴胡、白術、桔梗、山茱萸的人工種植在全市大面積推廣。1998年,天津天士力集團選中秦嶺山中這塊“風水寶地”,在商洛建立了全國第一個國家級丹參藥源基地,商洛中藥產業由此向規范化、現代化方向邁進。
“近年來,市委、市政府把發展中醫藥產業作為推動地方經濟發展、促進農民增收、實現脫貧攻堅的特色主導產業來抓。”曹小軍告訴記者,2013年,市政府出臺了《商洛市人民政府關于進一步加快現代中藥產業發展的意見》;2014年,成立了市中藥產業管理辦公室,理順縣區管理機構;2015年9月,市政府常務會議研究,決定成立由市政府主要領導任組長的中藥產業工作領導小組,加強對中藥產業工作的領導。
記者了解到,為做大做強中醫藥產業,市上和部分縣區設立中藥產業發展基金,用于扶持引導中藥產業發展。市政府辦連續兩年印發了《關于做好中藥產業發展工作的通知》,把中藥產業發展任務分解到各縣區,納入年度目標責任考核。2016年4月,市政府召開了全市中藥產業發展暨訂單種植座談會,進一步安排部署產業發展工作,總結交流經驗,市政府與各縣區政府簽訂了2016年度中藥產業發展目標責任書,進一步夯實了目標任務,部分企業與種植基地簽訂訂單種植協議,加快推進規模化、規范化“十大商藥”基地建設。目前,全市中藥材總面積已達180萬畝,年產量40多萬噸,我市中藥材種植面積居省內各地市之首。
走上基地化種植訂單式發展
“我們合作社有160多戶社員,幾乎家家戶戶都種黃芩,最多的種植黃芩60多畝,少的也有5畝地。全合作社種植黃芩2000多畝,今年僅種植黃芩一項能收入800萬元。”代勤發也是商州區丹北中藥材專業合作社負責人。他告訴記者,原來的藥材種植都是獨家獨戶,比較零散,但近年來,幾乎村村都成立了中藥材合作社組織,大多數村民都通過流轉土地種植藥材,“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訂單式發展模式已成為常態,這樣有效地提高了大家種植藥材的積極性,降低了市場風險。
多年來,我市堅持把規模化、規范化基地建設作為產業發展的基礎和重點,采取“政府引導、市場助推、企業主體、群眾參與”,推行“企業+協會+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實行新建與改造相結合,人工種植與野生撫育相結合的方式,加快藥源基地建設。2016年以來,全市重點抓好“十大商藥”示范基地,初步形成了以商州的牡丹、黃芩、桔梗,洛南的連翹、萬壽菊,山陽的黃姜、葛根,商南的牡丹、杜仲,丹鳳的山茱萸、金銀花,鎮安的天麻、豬苓,柞水的紅豆杉、五味子等為特色的“十大商藥”規模化基地,不斷優化中醫藥產業發展。目前,全市規模化種植80萬畝,建立了近40個規范化示范基地,被省上列為中藥材規范化種植基地。
在推進產業發展中,我市引入市場機制,大力推廣訂單種植,積極為企業、合作組織和農戶牽線搭橋,使基地、農戶種植的藥材賣得出、有收益、能致富,中藥材種植專業合作社等合作經濟組織已發展到220多個。2016年4月,全市中藥產業發展暨訂單種植座談會議上,13戶企業與種植基地簽訂訂單種植協議,舉行了種植訂單簽約儀式,共征集簽訂種植訂單38份,訂單種植面積4000多畝,訂單種植收購量達3.6萬噸,產值達到1.2億元。
據統計,2016年,全市新發展中藥材27.38萬畝,建設示范基地8.86萬畝,撫育改造13.25萬畝。
中藥品牌效益進一步凸顯
“商洛已經成為我們公司的重要藥源基地,十多年來為我們提供了大量的藥材,今后我們將進一步加大與商洛的合作力度。”陜西天士力植物藥業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劉峰華告訴記者,繼商洛丹參在全國首家獲得GAP認證和國家地理標志保護認證之后,天士力商洛丹參種植基地又獲得中國中藥協會頒發的“2015年優質道地藥材種植示范基地”認定證書,成為全國唯一獲此榮譽的丹參種植基地,丹參太空育種試驗工作更是全國領先。
近年來,隨著陜西必康制藥集團公司成功上市,陜西必康中藥材戰略儲備庫及信息交易平臺項目在山陽縣開工建設,必康集團新醫藥綜合體項目正在推進中。山陽天之潤公司萬噸中藥材中間體提取項目投入生產,香菊公司遷建完成,天士力商洛中藥產業園二期擴建項目開工。目前,全市中醫藥工業產值達67.39億元,比2014年54.7億元增長23.2%,是2010年9億元的7.5倍。全市規模化中藥生產企業發展到19家,其中產值上億元企業8家,過10億元企業2家。商州、山陽、柞水三縣區初步形成了以醫藥企業為核心的工業園區和產業集群,中藥產業的后發優勢日益凸顯。
據了解,特別是依托資源、依靠科技,我市先后建立了中藥材GAP工程中心、中醫藥研究中心和產品研發中心。天士力、香菊、盤龍、必康等制藥企業分別與市外科研、教學單位建立了長期協作關系,自主研發以道地中藥材為主要原料的新藥品40多種。目前,全市通過國家GMP認證的制藥企業生產線達40多個,注冊商標58個,盤龍牌“盤龍七片”“東秦牌”香菊片被評為陜西省名牌產品,丹參滴丸、香菊片、盤龍七系列產品全國馳名,“十大商藥”名揚全國。
去年,國務院《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出臺,4月18日,我省出臺了《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這些都對未來中醫藥的發展進行了系統的規劃,也為我市中醫藥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