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韓甲文
每天天蒙蒙亮時,柞水縣曹坪鎮“沙嶺村養牛場”,一位50多歲的中年人都會細心地給這里的牛添草或刷鬃毛。他這般愛牛,但這里的牛卻不是他的牛,他是替村里的貧困戶在養牛。他就是柞水縣財政局下派到曹坪鎮沙嶺村的第一書記湯有亮。
今年57歲的湯有亮是一名主任科員,兩年前,得知組織要委派有基層工作經歷的干部到貧困村任第一書記時,他主動請纓去工作過的曹坪鎮沙嶺村,希望在有限的工作年限里,為那里的老百姓做點實事。當時,很多認識他的人不理解,認為他是“沒事找事”。兩歲的小孫女聽說他要去很遠的鄉下,也哭著說不要爺爺去。可他還是去了。
沙嶺村是柞水縣偏遠的高寒山區,全村有441戶1524人,人均耕地只有1.1畝,185戶貧困戶占到了總戶數的近四分之一。沙嶺村主任黃分朝說,村民們多年來靠種植包谷、土豆等農作物維持生計,窮怕了的年輕人多選擇外出打工。
如何帶領村里185戶貧困戶過上好日子?他經過調研和走訪,并爭取村民同意,采取吸納貧困戶入股分紅方式,在村內建起一座百頭肉牛的規模養殖場。
當從楊凌購買的75頭牛犢回來的第三天上午,就有20多頭牛犢開始拉肚子,多數牛犢已經有一天時間不吃不喝。這可把湯有亮嚇壞了:“這些牛犢是村民的希望,出現了意外怎么給大家交代?”他立即從柞水縣畜牧局請來技術人員,通過診斷,確定患病牛犢為水土不服,需要口服些藥物后靜待觀察。
村上沒人會養牛,湯有亮就主動當起了“牛官”。“湯書記挨個為牛犢喂藥,仔細觀察每頭牛的情況,整整兩夜守在牛棚沒有合眼。”養牛場飼養員說。幸好幾天后,牛犢一個個康復,湯有亮懸著的心才終于放下。
經過此次小波折后,養牛場逐步走上正軌。至今年5月,一期工程要建的飼養牛舍、飼料庫、青貯窖、職工宿舍、水電和排污、場地硬化和綠化等前期基礎設施工程,其中牛舍2棟,內設有散養區、良種繁育區、加工車間、苜蓿種植區、科技研發區、防疫隔離區等六大功能區已全部完成。目前,該牛場入社社員6人,現有員工18人中,有貧困戶12人。共圈存育肥牛150頭,總價值140余萬元。預計年底可達到300頭,年出欄肉牛200頭,繁育仔牛120頭,經濟收入可達300萬元。二期工程計劃新建牛舍4棟2800平方米,青貯窖1800立方米,污水處理池1500立方米,年存欄可達到600余頭,將建成功能齊全、高規格高標準的良種肉牛養殖繁育基地,大幅度增加當地農民收入。
在養牛場逐漸步入正軌的時候,湯有亮和村委會商議,決定吸納一些有勞動能力的老年人在場里務工,這樣不僅有益于擴大養殖規模,更重要的是能帶動群眾增加收入。
今年65歲的貧困戶吳祥成是最早進入養牛場務工的工作人員,其妻子患病,常年需要吃藥治療;其兒子在外打工,聽說養牛場要招人,并且貧困戶優先,吳祥成抱著試試的態度來找湯有亮,湯有亮欣然答應。考慮他年齡大,湯有亮就讓他做些打掃衛生之類的簡單雜活,一個月也能領到1800元的工資。吳祥成說:“像我這把年紀,能在家門口打工掙到錢,還能照顧到家里生病的妻子,這多虧有了湯書記啊!”現在,養牛場18名員工中,像吳祥成一樣情況的貧困戶就有12人。現在,入股的貧困戶人均年增收2000元,在牛場打工的人員收入會更多。
說湯有亮是半個“牛專家”一點都不夸張,他通過購買養殖方面的書籍,在網上搜索相關養牛教學視頻,已能熟練地調配消毒劑;能根據牛的精神狀態、食欲、糞便判斷牛的身體狀況;對育肥前期、中期和后期飼料配備,喂水量多少,等等,他都能詳細地一一道來。
目前,曹坪鎮沙嶺村共有黨員42名,湯有亮已把2名黨員培養成致富能人、把1名致富能人培養成黨員、把1名能人型黨員培養成村組干部,而養牛致富項目,是他最看好的精準扶貧項目。
湯有亮任村第一書記來,先后匯報并爭取到單位的扶貧專項資金220萬元,完善了村上的交通基礎設施等,讓村民對脫貧更有信心,更有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