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訊員 宋陽
說起依靠養蜂脫貧的張朝拴,雙寨村里的人說他是個“特別不簡單”的人。今年27歲的張朝拴,家住山陽縣高壩店鎮雙寨村四組。大家嘴里的“特別不簡單”其實有兩個意思:“特別”是他雖身體殘疾卻不自暴自棄,主動發展產業脫貧;“不簡單”是他還獨自撫養外甥女,多年如一日默默承擔起家長的責任。
命運多舛一個人撐起風雨飄搖的家
小時候,張朝拴發燒抽風嚴重,因為父母沒有錢及時帶他去醫院看病,造成整根脊柱嚴重扭曲、左手變形。身體的殘疾給年幼的張朝拴帶來了巨大的打擊,先前活潑好動的他,變得敏感、自卑,不愿與人接觸。
2007年2月10日凌晨,噩耗再一次襲來。他的父親和大姐夫在采石場突發的爆炸事故中死亡。家里的主要勞力突然離世,留下體弱多病的母親、聾啞大姐和尚在襁褓中的外甥女。
作為家里唯一男孩的張朝拴,所有的重擔都壓在了他的肩上。還在上初三的他不得不輟學外出打工。陸續學過組水電、在建筑工地當小工,但因為身體殘疾,干不了重活,他常常遭到雇主的白眼和質疑,能得到的就業機會很少。一年下來,除去自己花銷,只能落下五六千元。
2015年初,母親病重,張朝拴回到了雙寨村。5月份,母親不幸離世,這個破敗的家僅留下他和7歲的外甥女,撫養孩子的任務就落在他身上。張朝拴只能就近打一些零工,方便接送孩子上下學,照顧外甥女的飲食起居。
自強自立投身中蜂養殖靠勤勞脫貧貧困不可怕,身體殘疾也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與不幸生活斗爭的志氣。張朝拴自強自立,在脫貧的道路上吃了常人難以吃的苦,成功實現了“逆襲”。
2015年7月,雙寨村成為山陽縣總工會精準扶貧的包扶村,全村開始發展中蜂養殖。2015年10月,縣總工會聘請養蜂技術員帶蜂駐村飼養。恰好,其中有一個技術員王發林就被安排在張朝拴家隔壁。得知與自己年紀相仿的小伙子王發林,從深圳務工返鄉,在工會參加培訓后,憑借5個蜂箱起步,現已發展到年收入近20萬元的勵志經歷后。張朝拴內心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經常過去看王發林怎樣操作。
有時候,王發林遇到分蜂忙不過來的時候,張朝拴還會上去搭把手。2016年5月,村上第一批養蜂的10戶群眾紛紛搖出了蜜??吹金B蜂投資小、見效快,而且政府對貧困戶養蜂實行一箱蜂種補貼300元的政策后,張朝拴再也坐不住了,報名加入了第二批養蜂戶的行列。兩個月后,20箱蜂種拉了回來,技術員幫張朝拴把蜂場設置在路邊的地里。
從想養到開始養再到把蜂養順,張朝拴用了一年時間。他坦言,這個過程確實不容易。第一次分蜂,就給了他下馬威。那是蜂種拉回來沒幾天的事,有天中午,張朝拴剛從蜂場回家,剛準備做飯,就聽到一陣嗡嗡聲從房頂掠過,他抬頭一看,一大群蜂已經飛向屋后高高的紅椿樹林。他急忙趕到蜂場,發現其中一箱已經“蜂去箱空”,600塊錢就這樣一瞬間“飛”走了,張朝拴很懊惱。
張朝拴說,剛開始的幾個月,自己也不知道哪一箱要分蜂、哪一箱王臺做成什么樣了,只能靠笨辦法,每一箱都要仔細檢查。每天早晨6點起來,一個人在蜂場細細琢磨,一待就是一天。經過幾個月的實踐,他漸漸擺順了蜂場,也慢慢摸到了蜜蜂的脾性。
“這都是被蜂蟄出來的。”張朝拴笑著對筆者說:“養蜂最主要的就是要勤快。這點勞動量,比起在外面搞勞務要輕松多了。”從拉回蜂種到年底,短短5個月時間,他的蜂從20箱發展到33箱,蜂蜜一共賣了4000元。對于這樣的回報,張朝拴很滿意:“畢竟我的蜂拉回來的比較遲,能有這個收益很不錯。”
當好傳幫帶讓殘缺的生命活出希望一個普通的殘疾男孩,用勤勞和勇氣,學到了一技之長,換來了經濟收益,找回了生存的底氣,贏得了他人的尊重,收獲了生活的希望。
養蜂帶給張朝栓的回報不僅是經濟效益,更重要的是改變了他的性格和生活。周圍的群眾都說,朝拴變得開朗熱情了,主動跟人說話,還愿意給人幫忙。
技術員王發林說,去年的一天,朝拴幫鄰居收蜂,上樹不小心把腳崴了,腫了好幾天,他也不在意,等腳稍微好一點,他繼續去給別人幫忙。2016年11月,高壩店鎮的蔡家莊村要請一個技術員,經村上推薦,張朝栓去當了10天技術員,給當地新發展的養蜂戶做技術指導,一天工資200元,一共掙了2000元。
談到這個經歷,張朝栓激動地說:“當技術員掙錢不掙錢都是小事,我最高興地是外村都能叫我去當技術員,那是認可我哩!”看得出,學到了一技之長,獲得了外界的認同,讓這個敏感內向的年輕人生出了底氣。
從蔡家莊回來之后,張朝拴往周圍群眾家跑的更勤了。不論哪家收蜂、檢查、搖蜜,張朝拴只要顧得上,就隨叫隨到。距離張朝拴家不遠的韓正發老人深有體會。他們老兩口60多歲了,其蜂種是最晚一批拉回來的,張朝拴經常主動上門幫助老人檢查,幫他們用毛氈包蜂箱,教他們怎樣讓蜂安全越冬。前不久,張朝拴剛搖出今年的第一季蜜,足足有300斤,周圍的群眾都羨慕地說:“看看人家朝拴的蜂養得多好!”
目前,張朝拴的蜂場規模已經達到46箱,當問到今年的發展計劃,張朝拴說:“去年國家給了這么好的政策,幫我們把蜂養起來,我也脫了貧,今年我要把蜂養得更好。”
張朝拴對養蜂這項事業信心滿滿。“想繼續擴大規模,創造更多的收益,讓外甥女過上更好的生活,也讓自己找到合適的對象。”這個27歲的男孩子說起這些簡單的夢想,眼里充滿幸福的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