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明婷玉 特約記者 孫傳卿
商南縣湘河鎮以基層黨建和脫貧攻堅“雙推進”為抓手,發揮黨組織的引領發動、黨員干部的示范帶動和幫扶單位的合力推動作用,多管齊下,精準發力,通過“三借三建三提升”,為“黨建+產業”搭建了互動雙贏的平臺。
借黨員之力,建設特色產業基地,提升群眾參與率。
在今年“七一”前夕,湘河鎮在全鎮范圍內集中表彰70戶黨員示范戶,激勵全鎮黨員在特色農業發展、助推脫貧攻堅等重點工作中主動作為。
陳來成是該鎮湘河村黨員示范戶,他致富不忘幫助掛鉤貧困戶脫貧,千方百計給他們出謀劃策。在幫扶單位縣森林公安局的支持下,湘河村建起了核桃基地,作為基層黨員的陳來成義不容辭地參與其中。他說:“我大事干不了,但率先垂范帶領大家發展產業還是可以做到的!”在他的帶領下,有6戶貧困戶發展起核桃產業。通過黨員領幫帶,全村已發展核桃基地100畝以上。
紅魚村黨支部書記王改江發揚“吃螃蟹”精神,采取“村黨支部+基地+公司+貧困戶”的模式,在本村率先成立蝎子養殖基地。他鼓勵貧困戶進駐基地合作養殖蝎子或黃粉蟲,或直接資金入股盛潤蝎子土元公司。王改江用大半輩子的積蓄來示范發展蝎子養殖,共建現代化養殖大棚30個,養殖蝎子達到千萬只。現在村上20多戶貧困戶跟著他學養殖。基地年均創收80萬元,帶動入住的20戶貧困戶戶均增收1.5萬元。
目前,湘河鎮借黨員之力發展蝎子、核桃、花椒、黑毛豬等特色產業基地10個,累計投資上千萬元,帶動800戶貧困戶通過勞務、入股、土地流轉等獲得穩定收益。
借能人之力,建設特色產業園區,提升品牌認可率。
“豆腐尖海拔高,我們生產的高山茶深受廣大群眾喜愛,市場前景可豐富啦!”三官廟村豆腐尖生態園區法人代表吳賢臣自豪地說。近年來,湘河鎮利用資源優勢,為在外拼搏的成功人士營造寬松的返鄉創業環境,借能人之手發展產業。
吳賢臣就是返鄉創業的代表。他積極開展林下種養新技術引進和示范,通過加強對周邊林農培訓和技術指導,培育起了創新能力強、輻射范圍廣的豆腐尖林下經濟園區,促進林業科技成果轉化。他成功注冊“秦林食品”“脆姑娘”“豆腐尖”“巴戒豬”“商山黑”等系列商標,產品通過線上線下渠道已銷往國內西安、昆明、香格里拉、南京、青島、隴南、鄭州、香港等10余個大中城市。
豆腐尖高山生態農業產業園實行“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實施“借崽還豬”“借地還草”產業化發展,通過發展林下養殖,帶領農戶脫貧致富。目前,該園區年產值達6490萬元,利潤1683萬元,提供就業崗位285個,輻射帶動附近100多農戶年均增收8000元以上,既調整了產業結構,又實現了農業生產集約化經營。
借大戶之力,建設特色產業合作社,提升風險抵抗率。
“我們水產養殖合作社的肥魚一到年關,根本就供不應求,農戶完全不用承擔任何風險,收入十分穩定。”在湘河鎮地坪村,每提起綠地生態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給自己帶來的受益,養殖大戶曹家堡總有說不完的話。
據了解,地坪村這個合作社采取“市交通局幫扶+村黨支部委員主抓+專業合作社引領+黨群共建示范基地帶動+貧困戶參與”的共建模式,養殖羅非魚、鯽魚、鰱魚、草魚、武昌魚30余萬尾,年總產值達110余萬元。在合作社帶動下,村上10戶貧困戶通過資金入股、土地出租、勞務輸出、參與管理的方式“加盟”,產品由合作社統一購買、運輸、銷售,貧困戶零風險、穩增收。目前,全村新建蓮菜基地10.4畝,發展香菇種植18戶、畜禽養殖13戶、中藥材種植9戶,基本形成了以特色水產養殖為主導、其他產業為輔助的產業發展格局。
如今,湘河鎮特色產業星羅棋布,已發展合作社22個,64名致富能人和產業大戶大膽創業,帶領255戶貧困戶興產業、闖市場、謀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