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圖 通訊員 王濤 記者 董楠
全員參與成合力
為使柞水縣曹坪鎮沙嶺村脫貧攻堅工作有力有序有效地開展,沙嶺村率先成立了幫扶工作隊和臨時黨支部,明確由臨時黨支部統籌協調各方力量,直接向鎮黨委負責。沙嶺村將幫扶工作隊分為5個工作小組,密集地進行“拉網式”入戶走訪,每個工作小組由4名隊員組成,分別負責政策宣傳、基礎設施建設動員、貧困戶數據采集、集中問題建議,這種分工協作的工作方式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時,鎮政府成立“健康扶貧”工作隊,“法律扶貧”工作隊,簽約的農戶足不出戶就可享受測血壓、測血糖免費上門診療服務項目,曹坪法庭和派出所為沙嶺村群眾講授了“戶籍管理”“法定贍養人應盡的義務”等普法課。通過整合力量,沙嶺村幫扶干部的整體作風變得更好,干部的工作能力在實干中得到提升,干群感情在用心幫扶中得到深化。
問題整改出實效
為實現貧困人口識別不漏一戶、不錯一人,沙嶺村采取講、查、評、曬、核、判、報“七字工作法”,讓群眾對本次扶貧對象數據清洗工作有一個清晰直觀的了解,將個別不符合標準的在冊建檔立卡戶予以剔除,同時做好精準識別后的精準退出和精準幫扶基礎工作。經過數據清洗新增24戶74人,剔除14戶30人,共計貧困戶86戶642人,相比2016年增加5戶53人。4月下旬以來,沙嶺村全面對照脫貧攻堅問題清單,在整改問題過程中拿出“繡花”功夫,對于前期梳理出來的17個問題,明確整改時限,責任落實到人。建立“四本臺賬”,“研判”工作機制,利用每晚七點的綜合研判會,對走訪中發現的問題集中提出對策并迅速落實。目前,群眾反映強烈的5個基礎設施方面的問題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設,為調動全村力量投入沙嶺村的經濟建設中,在龍頭企業和合作社的幫帶方面也對“貧困戶”與“非貧困戶”一視同仁。此外,還聘請縣精神文化脫貧宣講隊進行宣講,幫扶工作隊還專門購置了一臺小型的電影放映機,每天傍晚巡回在各村民小組人口居住集中的院落放映電影,采取“插播廣告”的辦法播放扶貧政策、講授農業技術,提高群眾整體滿意度。截至目前,沙嶺村聘請土專家進行養蜂、養豬、中藥材種植等3場技術培訓,153名貧困群眾受益;對龍頭企業和專業合作社的扶持力度進一步加強,2017年共爭取財政資金246萬元用于支持1家龍頭企業、4家合作社的產業發展和貧困戶產業獎補;爭取國開行資金300萬元用于改善沙嶺村群眾迫切盼望的基礎設施建設和環境治理,將有120戶群眾在改廁、改圈等方面受益,村莊整體面貌將有更大提升;惠民政策也在穩步實施,2017年“農戶貸”發放到位的有4戶20萬元,另有6戶正在審批。全村有118戶420人享受生態效益補償,有護林員5人。2017年全村實施危房改造14戶,異地搬遷88戶383人。
“筑巢引鳳”起步好
集體經濟是村級財力的主要來源,是發展農村集體公益事業的物質基礎,更是實現農民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徑。沙嶺村投資新建了一個養牛場和養蜂場,使村集體經濟實現從無到有的轉變。
2016年10月,沙嶺村與包扶單位縣財政局研究確定,由村委會牽頭租地28畝,縣財政局籌集資金200萬元,建設一個養殖規模為300頭的養牛場,作為村上對外“招商引資”平臺。沙嶺村的這一“筑巢引鳳”行動,吸引了柞水孝義生態農業有限公司的注意。孝義公司是2016年新注冊的公司,若在公司起步階段斥巨資建設養殖場,很可能造成公司資金鏈斷裂而運營困難。在綜合考察沙嶺村新建的養牛場后,孝義公司與沙嶺村“牽手”,簽訂了合作協議。協議約定:孝義公司注入資金120萬元,入駐沙嶺養牛場生產經營。協議對村集體的收益方式和帶動貧困戶的模式都做了明確規定。截至目前,孝義公司沙嶺養牛場共圈存育肥牛150頭,其中陜西秦川、日本和牛、安格斯、西門塔爾等4個品種的良種牛8頭,總價值140余萬元。土地流轉差價、孝義公司每年向沙嶺村集體支付養牛場場地租金、村運輸隊上交村集體的收入成為沙嶺村集體養牛場運營中的主要收入來源。養牛場帶動75戶貧困戶發展青稞玉米種植500畝用于牛飼料,500畝青稞玉米年產量為1500噸左右,僅此一項沙嶺村集體每年預計收入6萬元。預計養牛場今年將為沙嶺村集體創收11.84萬元。
集體經濟促增收
沙嶺村不僅注重增加村集體收入,而且更加注重帶動貧困戶增收。養牛場吸收20戶貧困戶以每戶5萬元的農戶貸入股,年終以入股資金的8%進行分紅,入股的貧困戶年終每年可分紅4000元。為了解決養牛場的飼料問題,共帶動75戶貧困戶發展青稞玉米種植,財政每畝補助200元。為了進一步擴大養殖規模,沙嶺村養牛場還動員20戶貧困戶進行牛犢代養,代養的牛犢重量每增加一斤,孝義公司回收時支付農戶10元。如果代養過程中,新增了小牛犢,孝義公司將以3000元一頭進行獎勵。同時受孝義公司幫帶的75戶貧困戶,每戶都有1人每年至少在養牛場務工4個月,男勞力2000元每月,女勞力1500元每月。受養牛場帶動的貧困戶人均實現年增收2500元。沙嶺村利用這種模式實現了村集體、企業、貧困戶的互利共贏。
沙嶺村在養牛場的初步嘗試獲得初步成功后,幫扶工作隊和村“兩委”班子并沒有沾沾自喜、止步不前,而是想方設法進一步擴大集體經濟規模。村上又返租貧困戶承包地5畝,利用縣財政局投資14萬元,建成了年養殖500箱的蜂場,配套建設活動板房5間116平方米,實施了場地硬化、綠化、亮化。
沙嶺村尋路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與村委會簽約,以每年5000元的租金,入駐蜂場集中養殖150箱中華蜜蜂,發放貧困戶分散養殖200箱。采取“合作社+基地+貧困戶”為養殖模式,并采取兩種方式帶動貧困戶致富:
一是貧困戶入股分紅方式,合作社對社員的股金不定上下線,按照股金數額,以每年不低于6%的比例,向貧困戶分紅。二是由合作社出資購置蜂源發放到貧困戶散養并提供技術指導,合作社在收購蜂蜜時,再按4:6的比例,采取“除本分紅”方式,與貧困戶分紅。目前,合作社已帶動33戶從事養蜂產業,預計全年戶均收入0.8萬元。養蜂場的帶動既讓養蜂戶增收致富,又豐富了當地的土特產品,沙嶺土蜂蜜還入選為曹坪鎮“九間房”農產品商標的主打產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