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遠方飛來小小的螢火蟲,裝點了田野照亮了夜空……”伴隨著商洛花鼓悠揚的唱腔,6月8日晚,由商洛市文廣新局、西安全科影視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和商洛市劇團聯合攝制的商洛花鼓戲曲電影《帶燈》在陜西文投商洛國際影城隆重首映。市委常委、市人民政府副市長武文罡出席了首映式。商洛市文化文物廣電新聞出版局局長周云岳在致辭中講到:商洛花鼓戲曲電影《帶燈》是商洛第一部獨立投資、自主拍攝的戲曲電影,這是我們商洛的驕傲,它不僅是我市文化藝術事業的一件大事,更填補了我市電影戲曲藝術片拍攝的空白。我們相信,該片的上映,一定會受到廣大戲迷觀眾和電影愛好者的歡迎。
前來參加首映式的武文罡副市長看完電影評價道:電影《帶燈》的攝制很有新意,演員們精彩認真的表演讓人忍不住叫好。將戲曲搬到大銀幕上,使得人物和故事情節更加真實生動,電影的取景就在我們商洛,人們在觀看電影的同時,也被商山洛水的秀美風景所吸引,這是對我們“秦嶺最美是商洛”很有效的宣傳,通過電影的生動展示、演員的精彩表演,讓人不禁感嘆:商洛景美人更美。
一位觀眾說:電影《帶燈》的取景就離我的老家不遠,我們那里山清水秀,風景優美,到了夏天村里人就坐在山腰上乘涼聊天,我小的時候晚上經常能看見一個一個的螢火蟲在山間飛舞。帶燈和瘋子在螢火蟲飛舞的山間跳舞那一段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讓我仿佛回到小時候在山間無憂無慮玩耍的時光。我的家鄉很美,那里的人民很好客,歡迎大家到我的家鄉——《帶燈》的取景地游玩。
《帶燈》的情節很精彩,帶燈的精神很感人。電影中帶燈坐在河邊吹著塤的情節讓人又感動又感慨,感動于帶燈有理想、有追求、有責任感,勇于擔當、燃燒自己照亮他人的奉獻精神;又不免對她在工作中遇到的磨難、婚姻生活中的坎坷遭遇而感慨。“我也是在基層工作的,看完電影《帶燈》,不免陷入深思,對我以后的工作也有很大的啟發。”一位和帶燈一樣在基層工作的觀眾這樣講道。
商洛花鼓戲曲電影《帶燈》根據商洛花鼓戲《帶燈》拍攝而成。劇中女主人公帶燈,是基層婦女干部的典型代表,該劇真實地展現了當前中國基層社會現實,濃縮了老百姓在和諧社會中的生活場景,故事情節曲折、發人深省、耐人尋味。劇中講述的是帶燈從農學院畢業分配到邊遠的山區工作,給沉悶的櫻鎮大院帶來了生機和歌聲。她積極熱情地工作,被提拔為鎮綜合治理辦公室主任;她容貌美麗,孤芳自賞卻又有那么一點不合時宜。她主要負責處理山村所有的糾紛和上訪事件,農村的瑣事讓她心煩又讓她同情。在實際工作中,她兢兢業業,愛憎分明,一些基層工作中難以處理的問題全部落到她身上,面對同事的推諉和圓滑、村長的霸道和囂張,帶燈開始了辛苦的工作。她在矛盾中完成鄉鎮干部的職責,既不愿意傷害群眾,又要履行“維持社會穩定”的工作義務。她超然脫俗,有豐富的內心情感,每天面對最讓人無法擺脫的雜亂沉重,內心卻不斷向上飛升。她把理想放在了塤的音樂之中,她是現世中的螢火蟲,帶著一盞燈在黑夜中巡行,拼死地燃燒自己照亮黑夜。帶燈通過自身的不懈努力,展示了一個當代基層共產黨人的崇高理想。該劇從一個中國鄉鎮的角度,折射出了中國正在發生的震撼人心的變化。
花鼓戲《帶燈》是商洛文廣系統傾力打造的一部精品戲劇,自2014年創作以來演出達到100多場次,在中、省及各類文化藝術節中取得了非常優異的成績并得到高度評價,是陜西唯一一部入選文化部主辦的全國地方戲優秀中青年演員匯演劇目。在第七屆中國秦腔藝術節、第七屆陜西省藝術節、第十四屆中國戲劇節、第九屆上海寶山國際民間藝術節上榮獲包括優秀劇目獎、優秀表演獎、優秀編劇獎、優秀導演獎和優秀舞美獎等30多項大獎,并三次晉京演出,得到了時任中宣部副部長景俊海、中央綜治辦主任陳訓秋、陜西省委書記婁勤儉等中省領導、戲劇專家和社會各界的一致好評。
為了向黨的十九大獻禮,使商洛花鼓這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更好地傳承和發展,充分展現我市作為“戲劇之鄉”的獨特魅力,豐富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商洛市文化文物廣電新聞出版局立足全市戲劇發展現狀,結合我市藝術精品創作實際,提出把花鼓戲《帶燈》拍攝成電影的設想,經過市文廣新局和花鼓戲《帶燈》的主創單位和個人,以及西安全科影視文化傳媒有限責任公司等多方專業人士研究討論后,決定由商洛市文廣新局作為制片方,商洛市劇團負責電影演出,西安全科影視文化傳媒有限責任公司負責電影拍攝工作,以商洛為背景將這部舞臺劇搬到大銀幕上。希望能通過這部接地氣、貼近人民生活、反映群眾與政府關系的戲曲電影,進一步拓展《帶燈》這臺優秀劇目的傳播途徑,大力弘揚“帶燈”扎根基層、心系群眾的高尚情懷和勇于擔當、迎難而上的奉獻精神。該片經過市委、市政府以及市文廣新局等各方面協調支持,全科影視和西影的優秀班底從2016年3月份開始電影《帶燈》的前期策劃及各項籌備工作,經過各方幾個月的精心籌劃,商洛花鼓戲曲電影《帶燈》于2016年9月在洛南縣饅頭山開拍,2017年6月制作完成。
電影《帶燈》的導演由呂亞輝、韓承君共同擔當。呂亞輝導演曾指導拍攝電影《拱北》《北緯33度》《野蠻媽媽結婚記》等多部優秀作品,導演功底深厚;韓承君在北京電影學院主修電影攝影,曾指導拍攝數字電影《不測之淵》《漩渦》等,他擔任攝影的紀錄片《父親》《千里尋母》在國內外都獲得過很多獎項,具有高超的電影拍攝技術。
劇中主角帶燈的扮演者由陜西省戲曲研究院國家一級演員、中國戲劇梅花獎得主、青年藝術家李君梅擔任。李君梅,陜西岐山縣人,中國秦腔“四小名旦”之首,現就職于陜西省戲曲研究院青年團,主工正、小旦,曾主演過《鎖麟囊》《梨花情》《竇娥冤》《王寶釧》《恩仇記》《十五貫》《龍鳳呈祥》《晴雯撕扇》《斷橋》《活捉三郎》《秦雪梅吊孝》《三上轎》等劇目。
《帶燈》的演出團隊商洛市劇團,成立于1950年,是“商洛花鼓”和“商洛道情”兩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保護單位,曾兩次被國家人事部、文化部命名為全國文化先進集體,獲得文化部、陜西省政府、陜西省文化廳多次嘉獎。創作演出的商洛花鼓《六斤縣長》獲全國優秀劇本獎戲曲劇本一等獎;2003年《月亮光光》參加第八屆中國戲劇節,榮獲曹禺戲劇文學獎、特別獎和7個單項獎;2011年商洛花鼓戲《月亮河》參加陜西省第六屆藝術節,榮獲優秀劇目獎。
西安全科影視文化傳媒有限責任公司成立于2008年,是一家以投資、策劃、拍攝、制作為一體的影視公司,與西影集團的導演、拍攝、制作、美工以及化妝團隊都曾進行過多次合作,擁有先進的攝制設備。近年來先后參與拍攝、制作了《爺爺與我》《血緣》等10部影視劇,有豐富的影視劇拍攝制作經驗。2016年1月,西安全科影視文化傳媒有限責任公司參與了商洛花鼓戲《帶燈》在北京大劇院的演出拍攝以及舞臺效果錄制工作,對《帶燈》劇目的情節內容、演職人員及商洛本土情況都非常熟悉了解。
從前期的采景、服裝、化妝、道具等方面,制作團隊多次與演職人員進行了溝通與討論。在拍攝中,所有演職人員的表現都極其專業,合作非常愉快,盡管偶爾會有一些分歧出現,但是大家都能努力克服各種困難,積極合作,以促成電影拍攝的圓滿完成。
電影起初選景地址是在商洛的一個小村莊,但因路程遙遠且村莊發展較為落后,最終將拍攝地定為洛南縣周邊的村莊以及位于饅頭山的洛河民俗院。洛河民俗院定位為影視基地,包含農村生活以及草根文化等元素,多個劇組都曾在此拍攝電影及紀錄片等。劇組的專業置景團隊力求完美,制作搭建了拍攝地的內外場景,也曾碰到不少困難,例如:拍攝計劃原定時間里影片所需的自然景色因為季節關系無法正常拍攝,于是劇組工作人員對草木進行了移栽,有的景色也采用了提前拍景、后期拍人,在后期制作中進行合成的辦法,最終達到理想效果。
為了拍攝朱聲喚家靈堂的那場戲,工作人員多次前往距饅頭山大基地不遠處的農戶家進行溝通,最終找到合適的貧困家庭取景。取景家庭情況較為困難,兩位老人的一個女兒患有精神問題,與兩位老人生活在一起,另一個女兒早已嫁為人婦,生活拮據令人心酸,簡直是劇中家庭在現實中的寫照。采景家庭了解了拍攝目的后立刻同意,對劇組人員十分熱情,令人動容,各位工作人員也都盡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為兩位老人和他們的小家庭送上溫暖。當老人聽說劇組需要其飾演朱聲喚去世的父親時,積極參演,在拍攝過程中老人被劇情感動流下了淚水,導演提醒老人所飾演的角色已經去世不能流淚,老人激動地說,主演們的表現在拍攝中深深地打動了他,劇中孩子對他深情的呼喚是他夢寐以求的事,這樣的拍攝情景仿佛圓了他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拍攝進行到一半的時候,這個家庭的女婿突然出現阻止了電影的正常拍攝,他提出他們無法接受把自己的家布置成靈堂并讓其岳父飾演一個死人,并阻擋現場拍攝取景。工作人員只好出面向老人的女婿解釋,拍攝是經過老人的同意并且談好了報酬的情況下合理進行的,同時認真解釋了電影拍攝中遇到各種情景都是在情理之中的,希望能取得女婿的諒解。老人面對女婿的反對嚇得不敢吱聲,戰戰兢兢地對我們說,他擔心如果他堅持拍攝,他的女婿會生氣并且不再贍養他們。看到老人在子女面前這樣卑微的態度,制片方的領導站出來說:“他們不養你,我們養!我們都是重承諾的人。”最終在協商下,女婿同意劇組拍攝,但拍攝結束后必須在院子放一串鞭炮、在門樓上掛上紅布去去晦氣,當時的窘境終于解決。
另一個困難是薛換布、元黑虎等一群人打群架的場景。由于打群架人數較多,劇組雇了一些群演,并且外聘了武術指導對群演進行培訓,然而意外還是發生了。由于這一幕場景的打斗難度,需要多次長時間的拍攝才能使打斗場面看起來真實生動,個別群演在拍攝中不慎真的打傷了彼此,有腰部受傷的,還有頭部輕微損傷的;在騎摩托的鏡頭中也有人不慎摔下車。一連串的困難讓此次拍攝過程好似一場戲劇,讓人想起時心驚膽戰又回味無窮。
還記得有一場夜晚戲,拍攝內容是帶燈與瘋子在墳坡上的場景。燈光霧氣都已就位,一切準備就緒,然而演員在進入場景時抬頭看到在霧氣中出現的墳頭著實嚇了一大跳,最后由劇組工作人員在山頭的樹邊蹲著陪伴女主角拍完了整場戲。在拍攝螢火蟲那場戲時,美工本想用放飛大批孔明燈來更好地營造螢火蟲飛舞的場景,但是因為孔明燈放飛時間不能統一,有的在開機之前便飛上了天空,有的一時半會還飛不起來,錯過了最佳拍攝時間,最終只好選擇用后期技術制作完成這一幕。為了將舞蹈藝術和電影藝術完美地結合,劇組與劇團的舞蹈工作人員全力配合,在螢火蟲那場戲中將舞蹈完美地融入到了電影的劇情中,生動地展現了一個女干部在經歷挫折后內心復雜的活動,造就了這部電影的魂魄。
電影中有一個上訪戶王后生被櫻鎮的干部抓住后從廁所逃出來,結果滑倒在地的情節,原劇本是王后生從廁所逃跑后遇到帶燈,但是在現場拍攝時王后生逃跑的路上是鋪滿鵝卵石的小路,結果演員在演出過程中滑倒了,導演沒有喊停,讓演員繼續表演,使得王后生急切逃跑的心情更加突顯,反而取得了很好的喜劇效果,讓人印象深刻。拍攝雖然辛苦,但在拍攝過程中不乏這樣有趣的小事,給辛苦的拍攝工作增加了不少樂趣。
連續多日艱苦的拍攝條件,劇組人員都擔心主演會吃不消,但主演李君梅認真敬業的態度令所有人都打消了顧慮。她在感冒的情況下依然堅持拍攝,直到最后一天結束才開始打吊針。李君梅說:“對我來說最重要的是要演好帶燈,她是一個思想很單純的人、有抱負,來到基層鄉鎮后,想把自己的工作干好。她干工作不是為了升遷和權力,也不是為了金錢,是一種拿著國家薪水就應該把事情干好的心態。我作為帶燈的主演,也要學習她這種敬業精神,立足本職,把戲演好。”這樣敬業的精神也感染了劇組其他人員,大家都表示這次的拍攝使自己得到了很大成長,在以后的工作中也要堅守信念,學習帶燈敬業奉獻、吃苦耐勞的優秀品質。
電影《帶燈》的拍攝,將舞臺藝術轉變為電影藝術呈現給廣大觀眾,是兩種藝術的融合,是通過大銀幕展現商洛花鼓的一種新形式的探索,為傳承商洛花鼓藝術和繁榮發展商洛文化藝術事業注入新的活力,為我市“戲劇之鄉”的宣傳打造了一張嶄新的名片。目前電影《帶燈》還在進一步的公映審批過程中,相信不久的未來,電影就能夠在全國公映,將商洛美景、商洛花鼓、“帶燈”精神通過電影宣傳到全國各地。
“你是天上顆顆星,你是佛前盞盞燈。帶著光明飛行,燃燒著短暫生命。是否還有人記得你,螢火蟲呀,螢火蟲……”
9個多月緊張的拍攝、制作,電影《帶燈》終于成功上映,它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一部戲曲電影,更是一種堅定立場、不畏黑暗、甘于奉獻的“帶燈”精神。從電影的制片方到演職人員再到拍攝制作單位,無不被這種精神所感染,他們都是一個個現世螢火蟲,不求名、不追利,燃燒自己,照亮夜空,為繁榮我市文化事業、建設文化強市、打造創新美麗幸福商洛而無私奉獻、默默付出,相信有這樣一群可愛的文化工作者,我市的各項文化事業必將取得更加長足的發展。(孔蘭 李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