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
今年30歲的柞水縣紅巖寺鎮張坪村返鄉大學生程偉,原本有機會在繁華的都市里尋求發展,卻毅然選擇回到家鄉照顧年老有病的親人,雖然他家是政府扶持的貧困戶,但他不等不靠,積極主動同包扶干部一起想出路、謀事業,靠著艱苦奮斗、自力更生的精神,成為了遠近聞名的脫貧致富帶頭人。
5月18日,筆者在柞水縣紅巖寺鎮大沙河村立王溝菇香源香菇種植基地看到:一排排整齊的菇棚內,擺放著一袋袋長滿小菇蕾的菌棒。程偉和搭檔徐榮波笑容滿滿地采摘肥美鮮嫩的香菇。不遠處,10多名村民也正在抓緊給菌棒注水,促使菌棒盡快出菇。“你看這些香菇長得多好。我們種的反季節香菇剛剛出菇,每斤批發價高達6元錢以上,現在連下個月生產的香菇都被早早預定完了。”原來,時下市場上秋冬菇已下市,外來鮮菇缺貨價高,程偉正是利用這個空檔期,讓自己基地生產的反季夏菇比秋冬菇每斤能多賣3元錢。
自強不息,艱苦創業當先鋒
今年剛剛30歲的合作社負責人程偉,是柞水縣紅巖寺鎮張坪村本地人。高二時母親患病過世后,家里6口人全靠父親一人在外打工。2009年程偉從大學畢業后,先后在西安、杭州等大城市從事自己學業相關的計算機專業工作。生活在繁華的都市,有體面的工作,有美麗的愛情,這種生活著實令人艷羨。可自從姐姐出嫁后,家里聾啞的哥哥、年過八旬的奶奶和身體欠佳的父親,讓他擔心不已。與未婚妻商量后,他忍痛放棄城市高薪工作,義無反顧回家照料親人。
2013年,他回到家鄉后,先跟妻子在鳳凰鎮開了一個小服裝店維持生計,可全家5口人靠這個小店微薄的收入,常常入不敷出。2014年,兒子的出生讓他倍感喜悅,卻也使他的經濟狀況雪上加霜,于是他家成了村里掛名的貧困戶。
“一開始被列為貧困戶,心里很不是滋味。”程偉說,“好歹咱也是大學生,不做點事,光等、靠、要,我和孩子注定還是會貧窮!國家雖然有好政策,但自己也要努力!”程偉說干就干,約了兩個朋友四處奔波,考察合適自己的項目。命運為他關上一扇門的時候,又悄悄給他開了一扇窗。2014年9月的一天,他和朋友到菜市場買菜時發現香菇9.5元一斤。“咋這么貴?”驚訝之余也嗅到其中也許暗含商機。他和朋友一拍即合,立即到網上查詢香菇種植的相關信息,隨后又馬不停蹄地趕到河南西峽進行考察學習香菇栽培技術。
學成歸來,他和朋友就著手籌資,打算發展香菇種植產業。一開始村里人并不看好他種植香菇,可能是男人骨子里的硬氣,別人越不理解,他們就越想干出一點成績。“年輕人干事業沒點冒險精神哪行?我允許自己40歲前有失敗,那么后面還有機會打工掙錢還債,況且我們已經做了充分的考察和準備。”他和朋友東挪西籌了20萬元,經過多方選址,最后在大沙河村立王溝租了40畝土地開始建設種植基地。他們也很清楚,技術是否過關才是項目能否成功的關鍵,為此在資金十分緊張的情況下,仍然從西峽高薪聘請了技術員來做前期指導。
“如果驗包時發現包爛了,就容易感染雜菌。在滅菌時,消毒不好把雜菌帶到接種箱里,就會壞包造成損失。香菇種植看似簡單,實則程序繁雜。”程偉告訴我們,“種植香菇是個非常辛苦的行業,香菇生產過程對溫度、濕度都有一定的要求,溫度不能超過二十五六度,還要及時通風換氣,確保菌棒不被雜菌污染,尤其是天冷的時候給菌棒注水,水會順著衣袖往下流,整個棉襖都會浸濕,風一吹,寒徹入骨。”剛開始,由于背負著20多萬元的借款,壓力很大,他們倆幾乎都是住在香菇棚里。
在程偉的堅持和精心培育下,首期實驗的2萬菌棒順利出了菇,隨后近半年,每個菌棒平均長了4茬鮮菇,香菇投放市場也得到了各商戶和百姓的贊許,當季菌棒實現收益近10萬元。
獨辟蹊徑,“北菇南移”不“藍瘦”
機會總是青睞有頭腦、有準備的人。一天,程偉在電視上看到遼寧農民栽種反季節香菇致富的消息,他的腦子翻騰開了,常吃香菇,只知道香菇秋種冬收,卻不知道還有冬菇和夏菇之分。心想:我們能不能也來種植反季節香菇?之后,他便大量搜集信息,悉心對比,發現自己的立王溝香菇基地四面環山,海拔高,常年溫度都在30度以內,很適合種植反季節香菇。“別人種冬菇一年收獲一季,我們實現‘北菇南移’后,既種冬菇又種夏菇一年收獲兩季,收入肯定也會翻倍。”程偉信心滿滿地說。
他隨即注冊了菇香源食用菌專業合作社,并開始采購高效滅菌爐、自動裝袋機、電動翻料機等機械化設備,搭建標準化冷庫和烘干爐。這樣不僅可以提高生產效率,還可以讓在夏天生產的反季節香菇能及時放在冷庫中保鮮,來不及出售則烘干成易保存的干菇,一舉多得。
要轉型發展擴大規模,資金往往是“攔路虎”。剛開始擴建大棚,就發現手上有限的資金用完了,買不來大棚材料,發不下去工人工資,眼看著付出的心血就要付諸東流。就在停工一個多禮拜,一籌莫展之際,紅巖寺鎮政府、縣扶貧局、縣農業局、縣就業局和縣農商行聯手送來了“扶貧產業發展大禮包”:4.4萬元的香菇大棚補貼資金、5萬元的產業扶貧貼息貸款、10萬元小額擔保貼息貸款、1萬元的包扶單位幫扶資金……這些雪中送炭的扶持資金頓時化解了他的燃眉之急。
“程偉這小伙能吃苦、有想法,反季節香菇種植也是很有前途的產業,我們包扶干部就是要給貧困戶解決困難,不能眼看著這么好的產業倒下去。”從一開始就忙前忙后想點子、講政策,千方百計聯系相關單位幫忙解決資金難題的縣就業局幫扶干部石松說。
2016年冬天,基地建成了標準化鋼架溫室大棚30個,生產菌棒12萬袋,其中反季節香菇8萬棒,達到年產鮮菇100噸,總產值120萬元的規模。
心懷感恩,反哺鄉親立富志
然而在自己成功創業的過程中,程偉并沒有忘記附近的村民。“大沙河村62歲的貧困戶王鳳琴,因前幾年丈夫和兒子意外過世,只得她和兒媳來撫養兩個年幼的孫子,由于年老打工無門,日子過得十分拮據,去年來我這上班,收入了8600元;60歲的貧困戶程修奎是個單身漢,上有80多歲的老母親,下有領養的剛十幾歲的女兒,家里也十分困難,現在在基地里幫助管護香菇大棚,去年也掙了1萬多元……”程偉對基地里60余名打工的貧困戶如數家珍。“黨的好政策讓我的事業得到了發展,那么我也不能眼睜睜看著身邊的鄉親們再繼續受窮。”
除了安排就業,程偉還制定了既能提高產菇量又能增加工人收入的創新管理模式:“讓管護工從菇棒上架就開始負責通風、注水、采菇全過程,每棚一季產菇量若高于4000斤,高出部分每斤獎勵0.5元,綜合起來每名管護工可以實現9000元以上的年收入,長期在我這里干的話,脫貧摘帽肯定是沒問題。”
程偉的香菇栽培事業蒸蒸日上,但從小在農村出生成長的程偉明白,一人獨“香”是遠遠不夠的,他要帶著家鄉的老百姓共同致富,真正讓“菇”香飄滿故鄉的天空。為此,他本著“互惠互利、公平公正、共同發展”的原則,制定了“基地+合作社+農戶”的食用菌產業發展模式,和種植農戶簽訂種植協議,免費提供技術指導、包菌棒成活率、保底價回收鮮菇,讓老百姓零風險種植。
談到未來的打算,程偉滿懷信心地說:“我計劃通過二次深加工來提高香菇的附加值,通過技術引進、推廣和創新,把我的香菇打造成綠色無公害食用菌品牌,吸收更多的貧困戶通過加入我們合作社,使小小的食用菌成為鄉親們脫貧致富的大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