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郎廟東邊是關帝廟,于清乾隆18年(公元1837年)仿二郎廟造型而建,造型相同,兼有唐代建筑風格。與二郎廟不同的是正脊所雕的是二龍戲珠,用翠綠色琉璃瓦覆頂,拱斗呈象鼻子型或馬蹄型,工藝比較精細,體現了唐代的建筑風格。
遠望,兩座建筑宛如一對孿生姐妹并排而立。該廟舊時曾有牌樓、樂樓。樂僂設計別致,與兩側菩薩廟及魁星樓相連接,舊日鄉紳權貴看戲,設座東、西側樓,于“文化大革命”中被毀。
二郎廟原供奉的是“二郎神”李二郎,他是秦朝李冰的次子,因治水有功而傳頌后世,到明、清時,受《封神演義》《西游記》《劈山救母》等文藝作品影響,改李二郎為楊二郎楊戩。由于金代短暫,遺存尤少,故金建二郎廟更加彌足珍貴。
二郎廟既屬文物古跡又是革命圣跡,徐海東、程子華率領的紅二十五軍先遣部隊曾在此駐扎,分別在兩廟山墻上書寫斗大黑字標語“為創建陜西蘇維埃而戰”“建立陜西蘇維埃政府”。紅軍走后,國民黨當局多次勒令鏟除,聰穎的當地人用白土刷遮,終將標語保護下來,讓廟宇文化賦予了新的內容。
凡是有教堂的地方,其文明程度肯定不一般。提起丹鳳的天主教歷史,可追溯至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挪威人王耀基牧師來龍駒寨傳教,至二十九年(1903),而龍駒寨教堂(福音堂)最早建于東街,有房29間,是商洛市第一座教堂,也是當時陜西省唯一的總堂。民國四年(1915),龍駒寨教會小學創辦,翌年,教會診所創辦,其有房69間,地8畝。民國八年(1919),挪威人費特生牧師接管,民國十三年(1924),挪威女牧師蘇錦文接管,由執事部主席推動教會會務。
起初,教會以較為繁華的龍駒寨為據點,向鄰近各縣傳播,到了1917年,在商洛各區縣建立教堂,擴展活動。龍駒寨教會原隸基督教西差會陜西教區商洛內地會,1954年宗教改革時割斷了與差會的關系,成立以李小兆執事為首的基督教三自(自養、自傳、自治)革新委員會,有委員7人,就此開始了本土化,使基督教逐漸成為中國人自己的宗教。
龍駒寨天主教全稱為天主教西安教區丹鳳縣安德肋堂,是根據耶穌的十二個門徒之一的安德肋進行祭拜和紀念的,名曰主保,意為指引著民眾和上主進行溝通、求恩。它位于丹鳳縣西街丹江38號,教堂前面是耶穌基督的十字架苦像處,底下是天主堂簡史,詳細地記載了這座教堂的信息。里面正中為堂區主保像,右手處有耶穌基督走過的十四處苦路像,左手邊是讀經臺,再往左邊是懺悔廳。前堂中央有一個祭臺,是舉行彌撒禮儀而用的地方。
教堂是天主的圣殿,是教會的標志,更是福傳的最佳場所。這種哥特式風格的主體建筑不僅高大壯觀,富麗輝煌,還與中國傳統建筑風格緊密結合,相得益彰,由此可以看出丹鳳這座山城的文化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