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記者 賈書章

十多年來,她始終如一地關心幫助那些生活困難的老年人,不僅給那些需要社會救助的老人們送去了急需的生活用品,更為老人們送去了溫暖和關愛。她就是商洛學院物理系講師、青年志愿者王寶珍。
從乖乖女到大學講師
王寶珍,中等個兒,面色清秀,厚厚的眼鏡片下,一雙眼睛柔和而又睿智。她看起來文靜乖巧,但說起話來,才思敏捷,富有條理。
出生于1981年的王寶珍,從小在商州農村長大,特別是在少兒時代,父母忙于生計,她和奶奶生活在一起。奶奶善良而又樸實,在村里村外有很高的聲望。奶奶教育王寶珍要尊敬老年人,同時要向老年人學習,因為老年人經歷了更多人生的風風雨雨,有豐富的人生閱歷,也吃過很多苦。奶奶還經常對王寶珍講,做人就要仁慈、仁義,無論遇到多大的事,做人、處事都要心平氣和,善待他人,講究“仁義”。這給王寶珍幼小的心靈刻下了很深的烙印。
在奶奶的教育下,王寶珍從小學習優秀,她在學校言語很少,對老師和同學都非常尊重,被師生們稱為“乖乖女”。從小學到大學,她幾乎一路順風,以優異成績考入陜西師范大學物理學院電子信息與物理學專業。畢業后,成為商洛學院一名青年講師。
從個人關愛老人到組建為老服務團隊
參加工作后,王寶珍在工作之余積極參加社會公益活動。2012年,她組建了商洛學院物理學社,主要目的是培訓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通過競賽、實踐等提高學生實踐能力,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但是,善于思考的王寶珍發現,開展物理學社活動出現了一些她原先沒有想到的問題。一是缺乏序列性,二是缺少主題。學生在學社不能充分發揮潛能,其中的原因是學生普遍缺乏自信,實踐機會少,平臺狹窄,物理學社學生還缺乏生活實踐和回報社會意識。為了幫助學生有更多的社會實踐機會,培養他們回報社會的意識,也為了更好地為老年人服務。王寶珍多方奔走,廣泛聽取多方意見和建議,在學院和團市委的支持下,于2016年3月發起成立了“商洛天健為老服務志愿者服務協會”,在市民政部門進行了正式注冊登記,市老齡辦和商洛學院為業務指導單位,協會由志愿服務老年人的各界愛心人士組成,是一家非營利性社會組織。
有了為老志愿者服務協會,王寶珍更加積極地投入到為老服務的社會活動之中,她在幫助那些需要救助的老年人過程中,也使自己的身心得到了感動和慰籍。通過組織慈善、捐贈等活動,尤其是開展對空巢、孤寡、失能、殘疾老人的關注與幫助,在簡單、快樂地服務老人的行動中,培養了青年志愿者服務他人回報社會的意識和能力,為老服務志愿者協會也成為商洛學院學生實踐教學的一個新平臺。
在為老服務中收獲快樂2016年11月的一天,在商州百順山敬老院,50多位老人圍成一圈坐著,曬著冬日里的暖陽,老人們手里舉著小國旗,隨著歌聲一起一伏,嘴里哼著歌,看著姑娘們美麗的舞蹈,臉上綻開了笑容。
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說:“今天真開心,看到小姑娘們,就好像見到了自己的兒女,像見到了自己的小孫子。和這些娃娃們做游戲,我就像回到了童年。盡管數九寒天,但我們感到很溫暖,吃到孩子們送來的餅干,我們心里樂滋滋的。我盼望這些娃娃們能常來看望我們,和我們說說話,讓我們笑一笑,也讓我們忘記了病痛。”這是王寶珍組織天健為老服務志愿者開展敬老活動的一個場面。商洛學院學生送孝心、獻愛心活動結束后,志愿者攙扶著老人去樓上房間,和老人們聊天,整理床上衣物,打掃房間衛生。冬天,王寶珍想起那些缺少衣物的老人們,她就會心情沉重。她召集志愿者在江南小區步行街設立舊衣回收點,路過回收點的愛心人士詢問舊衣回收的辦法和贈送途徑,志愿者耐心講解。兩天時間里,很多愛心人士將衣服洗得干干凈凈,折疊整齊,裝在袋子里送到回收點上。有的愛心人士還送來了兒童玩具、書籍等。王寶珍就囑咐志愿者給送來衣服的人們留下電話,建立志愿者QQ群,及時反饋衣服的去向,贏得了捐獻者的信任。短短兩天時間,就收到捐贈衣物200多件,兒童玩具、書籍500多件。王寶珍和大學生志愿者忘記了吃飯和休息,把捐贈的衣服又運回到存儲室,重新洗一遍,曬干打包。運衣服要運費,宣傳要打印費,這些都是她自掏腰包,盡管很苦很累,但她覺得能夠用自己的努力去幫助別人,就感到很快樂。收到衣物的老人們感激地說:“我今年冬天不怕刮大風下大雪了!”志愿者還給兩位殘疾老人送去了錢款。衣服的回收和捐贈,跑來又跑去,折騰得王寶珍瘦了好幾斤,但她卻感到心里熱乎乎的。她說:“敬老孝老服務我要堅持不懈的做下去,讓那些困難的老人們過冬有保障,感受到社會大家庭的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