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寬敞明亮的客廳,透過陽臺玻璃窗,喻宗脂指著一排排亮白的群樓:“這里都是從四面八方遷來的移民,小區內配套設施齊全,文化氛圍濃厚,小區后面還有一百多畝農業示范園區,就近務工一年還能掙一萬多元工資哩!”
高壩店鎮鶻嶺溝村四組喻宗脂的搬遷變化,得益于山陽縣一直堅持“四化同步”“五位一體”和“四靠近”的移民搬遷方略。2011-2014年,山陽縣連續四年被陜西省人民政府授予“移民搬遷工作先進縣”稱號,2015年度被列入首批“全省移民搬遷示范創建試點縣”。
搬遷——政府建起新家園
“十二五”期間,山陽縣按照省市下達的目標任務,完成移民搬遷16602戶64640人。資料顯示,到2020年全縣編制“十三五”搬遷專項規劃確定,易地移民搬遷任務為26784戶97916人,其中易地扶貧搬遷19380戶66574人。
四萬多套房子,全縣三分之一的人口進城入鎮,安置矛盾和生存問題愈加突出。為了實現移民群眾“搬得出”,山陽縣大力實施“三大工程”,推進移民搬遷步伐。首先實施規劃引領工程。堅持“四化同步”“五位一體”和“四靠近”,圍繞全縣的搬遷任務,全縣規劃布局“一核四極四片區”,以縣城為核心,建設宏祥、西河、中村3個5000戶以上大型集中安置區;以高壩、漫川、戶塬3個國省市重點鎮為中心,建設千戶以上安置點6個;以照川、板巖、法官、寬坪4個縣級重點鎮為重點,建設500戶以上安置點4個。其次實施“交鑰匙”工程。充分利用撤鄉并鎮后富余公共用房及農村校點合并后閑置校舍,建成惠農小區、涼水井下河、南寬坪下坪等安置點8個,1574戶特困戶已免費搬遷入住。三是實施“舊宅騰退”工程。按照“一戶一宅、占新騰舊”的原則,堅持“兩災戶”當年搬遷當年騰退,其他搬遷戶穩步推進,有序騰退。目前,全縣已完成舊宅基地騰退9402戶。
“三大工程”實施的同時,優先考慮貧困戶、特困戶為搬遷重點,全面落實無勞動能力、無收入來源、無安全住房的弱勢群體住房政策。對易地扶貧搬遷對象中重度殘疾、智殘、精神殘疾等特殊人群,由政府通過共建型“交鑰匙”工程,按人均住房建筑面積20平方米的標準提供住房,納入遷入地敬老院等養老機構,由民政部門集中供養,確保搬遷群眾有能力搬,有房子住。
居家——增強城鎮優越感
從深山搬進小城鎮,舍棄土屋住樓房,新鮮的背后,隱藏著搬遷群眾一連串的憂慮:配套設施全不全,生活來源靠什么,管理服務是否跟得上……
其實,早在幾年前,縣委、縣政府已將這些問題逐一排列,制定了完善的移民搬遷措施。在公共服務設施建設上,堅持“小型保基本、中型保功能、大型全覆蓋”的原則,加快推進大小配套項目建設,新建幼兒園63所、社區服務中心120個、衛生室80個,鋪設自來水管網96.6公里、排水管道116公里,架設電力線路88.5公里、安裝變壓器73個,新修道路27.85公里、河堤22.7公里。強化技能培訓項目,堅持以縣職教中心為龍頭,以鎮村成技校為主陣地,整合“雨露計劃”、陽光工程等培訓項目,先后開展農村實用技術和產業技能培訓18350人次,全縣搬遷戶每戶至少有1人掌握一門致富技能。不斷優化后續管理,提升服務質量,按照“政府搭臺、市場運作、移民參與”的思路,要求各建成安置點成立物業服務中心為搬遷群眾服務,全力推動移民小區物業管理,持續提升服務水平。
本著集約節約土地資源的原則,該縣制定了“城鎮安置、上樓安置、大點安置”的搬遷方案,要求集中安置率不低于95%。截至目前,6280戶2.17萬貧困群眾通過移民搬遷進城入鎮,享受城鎮化公共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