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支紅薇)一季度,全市農業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建設秦嶺生態農業示范市為抓手,以打好特色農業攻堅戰為統領,強化政策落實,加強技術服務,優化種養結構,狠抓春季防疫,大力發展生態特色現代農業,使全市農業和農村經濟實現了好的開局。實現農業總產值22.40億元,增長4.2%,位居全省第二。實現農業增加值12.24億元,增長4.1%,位居全省第四。
據市統計局統計,一季度全市實現農業現價總產值22.40億元,其中:種植業總產值4.5億元,牧業總產值13.66億元,林業總產值2.44億元。預計全市糧食播種面積82.88萬畝,較去年減少3.51萬畝,下降4%。但豆類、馬鈴薯較上年增長2%和14.3%。蔬菜及食用菌播種面積5.5萬畝,較上年同期增長9%;中藥材種植面積較上年增長2.6%,產量增長9.1%;茶葉面積增長7%;核桃面積增長4%;板栗面積增長1%。牛出欄2.01萬頭,同比增長2%;羊出欄9.75萬只,同比減少2.7%;家禽出欄284.12萬只,同比增長3%;禽蛋產量1.41萬噸,同比增長4.1%;近期生豬市場價格持續穩定,能繁母豬、生豬存欄下降,生豬市場逐步復蘇,出欄量扭轉下降趨勢,開始出現增長。一季度生豬存欄85.64萬頭,同比下降1%,豬出欄52.78萬頭,同比增長0.8%.
統計表明,當前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特色農業還存在農業結構不合理、經營主體帶動不強、集體經濟效益偏低、三產融合不高等問題。農村勞動力不足。主要是由于受農產品價格持續低迷影響,農業生產效益低,農村勞動力選擇外出務工,造成農村勞動力不足,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力大多年齡偏大,受年齡、認知水平等因素影響,接受新技術、新產品的能力不強,對農業科技的有效推廣造成了一定的困難。
根據存在的問題,相關部門建議:堅持把農業結構調整作為產業發展的核心內容,促進糧食、經濟作物、種植結構協調發展,突出特色調整優化產品結構和區域生產力布局,將比較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產品優勢、競爭優勢,促進農業生產由以數量為主轉向數量質量并重,提高農業發展的質量和效益;抓好春季田管及春耕備耕工作。堅持強化源頭治理和全程監管,抓好科技培訓與先進適用技術推廣。通過開展講座等多種形式,分批、分層次開展大規模的技術培訓。注重新品種、新技術、新設施的示范推廣。努力抓好小麥田間管理和設施蔬菜田間管理工作。組織專家和農技人員,深入生產一線,指導農民搞好肥水管理,促進苗情轉化升級,夯實豐收基礎。同時,采取有力措施,做好防凍、保溫、防病害等工作,確保春季設施蔬菜安全生產。抓好畜牧業生產工作。加強品種改良,推進畜禽標準化創建工作,狠抓畜禽填槽補欄,突出發展生豬生產。加強新型經營主體培育。突出“教育培訓、實訓指導、認定管理”三個關鍵環節,加大培訓職業農民力度。加快推進龍頭企業晉檔升級和合作社、家庭農場示范創建工作,穩步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群體,全面提升經營實力。加快現代農業園區建設。整合大項目、建設大園區、培育大產業。加大園區資金投入,創新經營體制,加快八大特色產業大園區的建設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