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趙永利)連日來,商州區發動區鎮兩級干部下足“繡花功夫”,對全區16.32萬農戶41.11萬農業人口,逐村逐戶全面細致地開展扶貧對象核實和貧困人口數據清洗工作,精心扣好精準扶貧“第一顆紐扣”。
政策宣傳力求“廣”。及時召開全區扶貧對象核實和數據清洗工作業務培訓視頻會,對上級政策詳細宣講,對操作程序和方法悉心指導;在鎮辦、村組醒目位置張貼相關政策文件;利用政府網站、手機微信等平臺發布扶貧對象核實和數據清洗工作政策解讀和答疑解惑;發動部門干部、駐村工作隊員、鎮辦包村干部、村組干部組成工作組集體入戶走訪,宣講解讀政策,切實做到不漏村、不漏戶、全覆蓋。
對象識別力求“準”。統一編印《扶貧對象核實和數據清洗工作指南》,定標準,明確扶貧對象識別標準的“九紅線”和對象核查的“十不進”“十不脫”具體內容,統籌把握國定、省定兩條“貧困線”定量標準和“兩不愁、三保障”定性標準,相互印證、統籌考量,保證在扶貧對象識別中做到有據可依、有的放矢;定程序,嚴格按照“農戶申請、村民小組評議、組級公示、村民代表大會審核、村委會公示、鎮辦復核、村公告”的“七步走”精心識別,切實通過“三上三下”識別流程,提高識別精準度;定要求,設立舉報電話,主動接受群眾的監督和投訴,對觸碰“紅線”的干部嚴肅處理,做到一把尺子量到底。
信息分類力求“細”。精心設計《貧困戶信息采集表》和家庭情況真實性承諾書、自主創業意愿書、自愿就業承諾書和干部幫扶責任書“四書”,將貧困戶致貧原因按因病、因殘、因災等內容具體細化,把幫扶意愿細化為產業扶貧、搬遷扶貧、教育扶貧、就業扶貧、保障扶貧、金融扶貧、生態扶貧、健康扶貧、危改扶貧、兜底扶貧等具體的大類和小項,為精準施策做好鋪墊。在精細掌握各類信息的基礎上,做到因戶施策、“量身定制”,針對不同對象、不同意愿的扶貧對象對應定位不同的產業,為扶什么,怎么扶打下良好基礎。
工作推進力求“穩”。 針對扶貧對象核實和數據清洗后,原有的卡內貧困戶可能退出而帶來的扶持政策上的變化,區分具體問題具體對待,及時答疑解惑,妥善處理。對不能把握或解釋不清的情況,及時請示上級尋求答復,在上級沒有明確答復時,吃透情況集體研究決策,并反復耐心向農戶做好解釋,穩妥推進核實工作。
識別結果力求“真”。鎮村組和駐村工作隊層層簽訂扶貧對象調查摸底工作責任狀,成立區專項督查組嚴督實導,深入村組戶,對扶貧對象核實和數據清洗工作進行隨機抽查,發現相關責任人工作不力,導致扶貧對象錯識、漏識、亂識而引發事端的,將按照“誰認定、誰簽字、誰負責”的責任倒查機制進行追責;對程序把關不嚴,對象識別不準的鎮辦,及時下達督查通報,除立即整改到位外,還要按照相關規定對相關責任人進行約談問責,確保“扶真貧、真扶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