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加貧困戶的收入,改善他們居住和生產生活條件,是我們最大的牽掛。3月18日是周末,我和同事走訪了在鎮安縣回龍鎮萬壽村包扶的貧困戶,看看他們的現狀,聽聽他們的想法,講講最新的扶貧政策。
8:30,我們見到了包扶貧困戶李玉才。他個子不高,黝黑的臉,穿著一身沾滿了泥的迷彩服,在回龍鎮街道給人刷墻做零工??吹轿覀?,他臉上露出些許喜悅。當他向我們走來時,見他走路一瘸一瘸的,特別嚴重,我們震驚了。他一條腿嚴重殘疾,僅憑腳和腳尖站立,干著超重的體力活,支撐著一個家。看到我們,他只憨憨的笑,雙手不停的在衣角邊搓來搓去。
通過嘮家常得知,李玉才50歲,母親是他的寄托,女兒是他的希望。他的妻子在大女兒6歲那年去世,家里現在有四口人:母親79歲,整天迷迷糊糊;大女兒在安康學院上大二,很懂事;小女兒是他哥的孩子,由于大哥一家人都不在了,由他養著,但是他也沒有能力完全承擔,只有和家在長安的弟弟共同出力,保證孩子吃得飽、有學上。
李玉才說他盡最大的努力,每年為孩子出3000元,再難必須做到。李玉才身體不好,打工不是長遠之計,發展產業才是長期脫貧的事。于是,他的妻弟給買了1萬元的豬苓種子讓他種上,鼓勵他說,賺了慢慢還,由于天太熱全賠了。他感覺挺對不起妻弟,想搞點養殖,山上缺水也不行。李玉才說,去年,自己辛辛苦苦種的莊稼全讓野豬給毀了,他只有照舊起早貪黑行走在務工路上。但是他和別人不一樣,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先沿著崎嶇陡峭的小路,下到公路邊的水井挑回兩桶水。別人只需要半個小時的事,對他來說,至少需要一個小時,再為母親做點飯放在鍋里,白天自己不在家時,母親好自己熱著吃,然后,他爭分奪秒的往工地趕。
他家距離鎮政府有5公里,距離公路有1.5公里。9:40,我們到了他在半山腰的家。山上只有他一戶人家。當我們踏上他家的道場時,最先看到的是三間破舊的土房,年的味道剛剛褪去,木門兩邊的春聯已不太完整。環顧四周,道場上雜草叢生。當我們轉過身,看到了老婆婆。她向我們望了望,一句話也沒有,只是用手撥弄著火鉗準備加點火,然后在盆里搓起衣服來。
李玉才介紹說,這是他的母親,耳朵有點背,整天不說話,與小狗為伴。進到他的灶房,鍋里有些剩飯還冒著熱氣,案板上收拾得整整齊齊、干干凈凈。他說看來母親早飯還沒吃,這是母親拾掇的??吹竭@些,我們的幫扶干部眼圈紅了,不自覺從衣兜里掏出一些錢遞給他,他就是不接,嘴里不停的說,你們能來看我,并幫我出主意就滿足了,這錢我不能要。
當問他下一步有什么打算,他沉思了好一會說,我們全家都有低保,在去年快過年的時候,縣包扶部門扶貧局還給送來了米、面、油,鎮村干部也來看過;“三帶四聯”企業給他發了一季度的分紅錢1000元;大女兒上大學,在縣上申請了學生貸款6000元,村上幫忙辦了個貧困家庭大學生資助1.2萬元。今年,聽說扶貧局還給辦了“扶貧保險”,這樣他的心更踏實了,下半年就可以搬到政府集中建的搬遷點,再也不用為水的事發愁了。他說,政府這樣關心我,我要好好干,通過自己的努力,讓老母親晚年生活的好一些,等女兒大學畢業工作了,一切就會好起來的。(薛付全張翠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