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廟溝組的荊煥成,同樣是一位雙下肢癱瘓的殘疾人,段云霞也將他列入重點服務對象之中,定期上門理發,說說話拉拉家常,鼓勵他樹立生活的信心。在段云霞看來,她所做的這一切都是舉手之勞,但對這些生活不能自理的人們來說,她的幫助猶如雪中送炭。
在北司村的14年里,段云霞的“愛心理發小屋”總是充滿了歡聲笑語。春節前后是萬家團圓的日子,但對段云霞來說,也是最忙碌的時節,外出務工的人陸續回家,段云霞從早到晚忙個不停。“我們都喜歡在云霞這兒理發,也不是圖便宜,就是方便,加上她的手藝好,不但會理小平頭、光頭,像現在時興的順發、毛順、板寸,她都理得很好。”打工回家的張康民笑著說。
段云霞所做的一切,深深打動了鄰里鄉親。每逢過年過節,熱情好客的鄉親們都邀請云霞到家里做客,表達自己真誠的謝意。看到樸實無華的鄉親們那一雙雙布滿老繭的雙手和滿臉善意的笑容,段云霞暗下決心,一定要把“愛心理發屋”開下去,以此回報他們對自己的一片真情。
14年來,段云霞平均每月為困難群眾上門理發5到6人次,免費理發20多人次,譜寫了一曲人間大愛的贊歌。
甘做鄉親們的貼心人
2008年,一心為群眾服務的段云霞被群眾推選為三要鎮北司村婦女主任兼計劃生育工作。這一干,就是八年,年工資最多6500元。面對繁重的工作、低微的收入,有人勸她別那么傻了,無論干啥,一年都收入兩三萬元。段云霞總是微笑著說:“這里是我的家,我怎么能忍心丟下我的家人呢?”
其實,在這個村子里,好多年輕人都外出打工了,家里只剩下老人和留守兒童。段云霞每次看到這些老人和小孩,心里都有一種說不出的難受。“為了生活,他們不得不背井離鄉,撇下老人和孩子。”想到這里,段云霞就在心里默默地對自己說:“一定要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千方百計解決好群眾的事情。”
段云霞熱愛本職工作,樂于為民服務。她組織成立了一支鄉賢文化小分隊,帶領本村婦女在村中心廣場進行扭秧歌、跳健身操、廣場舞等文藝活動,農閑時還給村民表演,宣傳黨和國家的法律法規、惠民政策和身邊少生快富的典型,既鍛煉了大家的身體,也豐富了群眾的文化生活。
村民牛大媽病了,兒女都不在身邊。段云霞知道后,早早做好飯菜,親自送過去,看著她吃完,再叮囑她把藥喝下,一直照顧到她康復為止。村子里的留守兒童,老人沒法輔導功課,段云霞主動上門為孩子耐心輔導。每天,段云霞都會抽出些時間,陪村里的空巢老人說說話,聊聊天,拉拉家常。時間久了,這些老人看到段云霞就像見到自己的女兒一樣,有著說不完的話。
“兒行千里母擔憂。”這是多么令人心痛的一種牽掛,老人多么盼望時刻都有兒女的消息。段云霞知道后,想方設法聯系到老人的子女,為他們建立了微信群,通過微信群互相傳遞照片和生活動態,讓出門在外的兒女們放心工作,讓在家的老人和孩子安心地學習、生活。
有一次,段云霞在趕集回家的路上,突遇傾盆大雨,她看到一位老奶奶沒帶雨具,便快步上前,把傘給了老奶奶,自己卻消失在雨幕里。風雨中,她隱約聽到老奶奶在呼喊:“你叫什么名字?你家在哪兒?你真是好心人!”為了這把雨傘,老奶奶找了半個月,終于找到了好心的段云霞。從此,“好姑娘舍傘送老太,自己淋雨不留名”的故事在村里傳頌開來。
“我作為一名黨員,凡事都要起模范帶頭作用,只要是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就該義無反顧地去做,只要群眾需要,我就要努力創造條件滿足大家。看到大家快樂了,我自己就會覺得無比幸福。”段云霞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她總是把別人的事情當作自己的事情來做,積極幫助別人,努力快樂自己。村里的老人們都稱段云霞是“傻姑娘”,但在大家的眼里,她更是一位好女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