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綠意盎然的山坡,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老人和山,組成了一道和諧的風景。今年57歲的王虎山是洛南縣景村鎮景豐村二組村民,從2001年開始,數十年如一日在荒山坡上栽樹、看護,使得景村鎮境內的兌山南坡從一片荒蕪到現今的綠樹悠悠。
洛南兌山是純粹的石頭山,土壤比較少,一到夏季就容易發生滑坡,水土流失嚴重。2001年,人到中年的王虎山一次上山轉悠時,看著光禿禿的山,突發奇想要種樹,便去找村上商量能不能把荒山賣或者租給他。之后不顧家人反對,承包了兌山南坡的828畝荒山,就這樣開始了他長達16年的植樹造林。
王虎山說:“當時這荒坡也沒人要,上邊也沒有幾棵樹,所以把這買到手以后每一年分春季、秋季,不斷地栽樹。每一年在這坡上栽樹大概得3到4萬棵,槐樹、松樹、栲樹、核桃樹,一年這大概能投資到20多萬塊錢,從買樹苗到栽植結束。經過16年的看管和努力,才形成目前這個(綠化)。”
沿著蜿蜒崎嶇的山路行走在如今滿目蒼翠的兌山上,老王有著萬千感慨。本來家里經營著鎮上最大的建筑器具租賃站,一年收入非??捎^,但是賺來的錢大多都被他拿來植樹造林了,所以一開始家里人十分反對。但是10余年下來,看著老王天天上山挖坑栽樹,除草看護,看著昔日荒蕪的兌山南坡逐漸變了摸樣。如今,每到過年過節,還有一年兩次的兌山古廟會,老王的家人兒女都會提前趕回來幫著老王植樹護林。
打開了話匣子的王虎山,一邊清理雜草,一邊興致勃勃地向記者講述著自己這些年的植樹護林心得。王虎山說:“這小樹你把這草不及時割,這樹就長得慢,所以把這草一割以后再停幾天,把這小樹用紙袋套起來,然后再打除草劑。”
王虎山告訴記者,在他心里栽樹就跟養育孩子一樣,要精心,更要細致。而當記者問及山林是否有經濟效益時,王虎山掰著手指頭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從2001年到現在16年里,他在兌山南坡栽植的樹木約55萬棵,如果一棵按照20元價格計算,這些林木的價值至少在1000萬元以上。不過,現在有規定不能采伐,也就是說這些林木并不能轉化為經濟效益,是純粹的生態林。對此王虎山很豁達地表示,自己種樹本就不是為了掙錢,現在這滿山遍野的綠色不僅成了洛南東大門的美麗風景,也極大地改善了當地的生態環境,這也算是他給后代子孫留下的寶貴財富。
王虎山說:“兌山是洛南林區的東大門,四面全是群眾。守著咱這一面坡,雖然看了這多年,但是咱不怨不悔,這片林看護得郁郁蔥蔥,起到社會效益為周邊群眾提供一個良好的居住環境。”
看著滿山的翠綠,呼吸著清新的空氣,聆聽著清脆的鳥語……背后卻凝聚著多少植樹人、護林人的艱辛。衷心希望,每一個享受了綠色、生態的普通人都能將植樹、護林看作自己的義務;也衷心希望,我們身邊山常青,水常綠,好人常在。(洪艷 王秋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