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胡蝶
我市年初的“兩會”上,來自廣東的商洛人李丹鋒作為商洛市第四屆政協委員參加了會議。見到李丹鋒,他熱情而隨和,盡顯他生意人的周到和細致,而鼻梁上金邊眼鏡和他有禮有節的言行舉止,又透出骨子里的一絲絲書卷氣。
從丹鳳縣寺坪鎮深山里舉步維艱地走出去,到如今擔任業內聞名企業品牌總經理的他,背后有著怎樣的心酸“故事”?記者在“兩會”期間,專門采訪了這位在外打拼成功的商洛“鄉黨”。
從文學青年到賣報紙
李丹鋒起初是典型的文學青年。1996年,他作為商洛技校山萌文學社的代表,參加了“96商州文學社團創作座談會”,其老照片至今仍在他的博客里珍藏著。
一直懷著文學夢的他,畢業后回到寺坪鎮上的中學,當了一名沒有編制的老師。在他的眼里,別的同學都有工作,好多當官的,而自己卻連一份正式工作都沒有。在一個寒冷的冬天,他悄然離開了。當時正是學校期末考試的時候,李丹鋒穿著家里做的大棉襖,背著自己的被子,坐上三輪車跑到了丹鳳縣城,然后又從丹鳳縣城坐了四五個小時的汽車,“鉆洞子”到了西安。
到西安后,李丹鋒想當記者,就去三秦都市報找當時在文學社團里結識的方英文老師。好不容易找到了,他被方老師寫了個條子“發配”到了發行部。他不知道是要他去賣報紙的,就去了。就這樣,一腔文學夢的他開始賣起了報紙。盡管如此,做事認真的李丹鋒還是非常勤勞肯干。別人每天賣一二十份,他卻賣四五十份甚至上百份。李丹鋒每天把報紙看一遍,將內容分成國際的、國內的,體育的、音樂的,等等,全部編成順口溜,然后拿著報紙到公交車上去賣。
講到這些的時候,李丹鋒還使勁兒地學了一聲當時的吆喝“毛阿敏自殺之謎、宋丹丹愛情生活、克林頓總統與萊文斯基丑聞曝光……”接著爽朗地笑了起來。
賣報紙的日子,他還不忘文學夢想,一邊賣力地賣報紙,一邊癡情地寫文章。后來,發行部的人發現這個賣報紙的小伙子咋會寫文章呢,就把他叫去談話。他就問自己能不能當記者,結果發現三秦都市報的記者也是編制內的,自己只能當一個沒有工資的通訊員,他就繼續留在發行部,但是不賣報了,改找人征訂報紙。李丹鋒從商洛召集了一批人來到西安,南到大差市、北到張家堡、西到新城廣場、東到康復路,挨家挨戶敲門請人訂閱報紙。他因為吃苦耐勞,理所當然業績出色,繼而當上了站長。
只身前往北京發展當了站長后,李丹鋒的心勁兒更大了。當時,李丹鋒聽說陜西人張朝陽在北京搞搜狐很成功。而當時的互聯網剛剛興起,認為互聯網造就億萬富豪的他,就在一個冬天里,買了一張火車票去了北京。一下車,李丹鋒連東南西北都分不清,就鉚足了勁找天安門。他看了神圣的升國旗儀式后,默默在心里發誓,要在北京呆下來。而兩眼茫茫的他,根本不知道應該去哪里,就找人問了記憶里大名鼎鼎的中關村。
那晚,他在中關村地下室睡了一夜后,第二天早上就去太平洋大廈找工作。在滿是賣光盤的柜臺之中,竟然有一個賣陶瓷的,他以為是賣碗啊罐啊勺子啊之類,就跑去應聘。一進門,人家要求李丹鋒把胡子刮一下。他就找了個夾子,把胡子夾一下、拔一拔,再拿剪刀剪一下。然后拿起有自己文章的一堆報紙給招聘的女孩看。女孩就讓他做文員,就是以前說的內勤。后來,面試他的經理也是個陜西人。李丹鋒就覺得“天助我也”,激動地上前抱住經理的手,請求經理把他留在北京。經理說,招的這批人全去廣東的。李丹鋒就說,自己想留在北京,喜歡天安門,要成天看天安門,而且在這邊談了個筆友,也就是他后來的老婆。就這樣,又一次,在誠懇的努力之下,李丹鋒誤打誤撞地從一個報紙行業的文學青年,變成了北京一家陶瓷公司的普通文員,并且在全公司的新人都去廣東的情況下,他一個人留在了北京,分在了豐臺分公司,一日三餐有公司管,生活暫時不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