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洛之窗訊(記者 劉婷)近日,我市大部分地方的五味子采收完畢。今年由于雨水過多,倒春寒、霜凍等氣候影響,全市五味子產量減半。并且村民普遍存在采青現象,不僅藥效受到影響,而且采青時期價格相比較成熟期偏低。我市本土生長的南五味子價格低廉,而從東北引進人工栽植的北五味子價格是南五味子的五倍。
柞水縣營盤鎮龍潭村是五味子適生地,山林里有大面積五味子生長,村民每到中秋前都會相約一起上山采摘,但是今年采摘量不如往年。村民劉應梅說:“我今年只采摘了快300斤濕五味子,晾曬了大概40斤干五味子。每斤干五味子收購價10元錢一斤,今年只掙了400元錢。去年我晾曬了400多斤干五味子呢,忙了不到一個月,就收入4000多元呢。村民王敏毓提到今年五味子的收入也是連連搖頭:“我今年忙了20多天,采摘后晾曬了80多斤干五味子,掙了800多元錢。和去年比差遠了,我去年一天就要采摘200多斤濕五味子呢,一天的采摘量要晾曬30多斤干五味子呢。”
龍潭村村支書王德斌介紹:“我們龍潭村生長有一萬多畝五味子,今年氣候不好,導致五味子減產。今年大概采摘50多噸干五味子,大約收入100萬元,和去年相比產量收入均減半。”王德斌說:“我們龍潭村組建了互幫中藥材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合作社和農戶簽訂協議,每年由合作社出一部分資金,對野生五味子進行除雜、防蟲、擴盤、掛牌管理,春秋兩季對村民進行五味子種植技術培訓,并大力宣傳嚴禁采青。五味子成熟采摘后,由合作社統一回收,銷往東北、西安等地。”
記者了解到,五味子以地域生長不同分為南五味子和北五味子。南五味子產于長江流域及西南地區,北五味子主要產地為東北地區及內蒙古、河北、山西等地。我市野生五味子均為南五味子,生于半陰濕的山溝、灌木叢中。而陜西云嶺生態科技有限公司從2012年從東北引進北五味子進行人工栽植。公司與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和西安職業技術學院簽訂了校企合作協議,成立專門的五味子大田栽培課題研究小組,重點進行五味子大田栽培技術、五味子矮化技術、五味子嫁接技術、五味子專用肥、最佳采收期及病蟲害防治技術。公司負責人劉玉蘭介紹:“北五味子耐寒、抗旱、生長要求海拔高、日照時間長,不需要遮陰,而且成熟后果粒大、肉厚、皮薄,生吃口感差,但是藥效更好。公司人工栽植的北五味子掛果以來,銷路根本不愁,都是以每斤干五味子50元左右的價格銷往成都、東北一帶。”
柞水中藥辦主任龍文宏介紹:“目前柞水五味子野生面積大,規范性科管不到位。雖然縣上大力宣傳確保五味子品質,嚴禁采青,但是村民采青習慣還是難以改變。企業的帶動能力不強,五味子的產業鏈延伸不夠,沒有形成五味子系列產品。縣上已經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了,政策支持逐步加大,逐步引導群眾加強科管,嚴禁采青,提升五味子品質,縣上還提出了“五味子下山,菌類上山”的口號,將五味子由原來在林地生長改變為向緩坡地、平地發展,研發五味子酒、五味子茶、五味子化妝品等產品,進一步將五味子產業做大做強。
山陽縣林特產品產業發展中心工作人員汪鎖勞介紹:“山陽生長有6萬畝五味子,今年由于氣候原因產量不好,主要存在問題是面積大,科管不到位,群眾采青嚴重。”
市中藥辦主任曹小軍介紹:“全市生長有17萬畝五味子,今年總產量減半。目前全市沒有五味子專業科管技術人員,雖然定期對群眾進行科管培訓,但是野生植物面積大,科管難度大。再加上成熟期,群眾都抱有趕緊采摘,要不然就被別人采摘完了的心態,普遍存在采青現象。這對于五味子的藥效有極大影響,降低了我市五味子品質,繼而影響價格。”曹小軍主任建議:“我市很多五味子被外地客商收購后,采取萃取技術,制作成五味子酒、茶等產品,通過超市銷售給廣大群眾。我市也應該在五味子產品深加工上做文章,延伸產業鏈,提升產品附加值,利用我市的地域特點,大力發展五味子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