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商洛地區之所以成為重要的人口遷入區,與其所處的獨特地理位置、自然條件、人口分布狀況等有密切關系。首先,這里位于丹江上游,既是一個封閉的地區,又可通過丹江通道和江南相通。其次,陜南地區氣候適中,雨水充沛,自然資源豐富。其三,明末清初,陜南地區天災不斷,兵事連年。明朝末年這里是李自成農民起義軍與明朝統治者反復較量的主戰場。清初,這里又是白蓮教起義與清軍浴血奮戰的地方。連年的天災兵燹,使境內人口大量死于戰亂或逃往異鄉,導致人口銳減,到了“地雖廣而無力可耕,官雖設而無民可治”的地步。同時,為了遏制民眾對鄭成功義師的支援,清政府于順治十八年頒布了《遷海令》,強制遷徙瀕海居民到內地,史稱“湖廣填陜西”,其中一部分遷入到商洛。康熙年間,政府鼓勵移民墾荒,先后頒布優惠條文,并規定“滋生人口,永不加賦”。這樣以來,對于農業開發程度高,經濟發達地區無地或少地的農民來說無疑具有強大的吸引力。再加上“賓至如歸、主無欺客”的良好社會環境,使之成為遷入的最佳地區之一。如今,在湖北武昌、黃州(黃崗),安徽潛山、六安州和陜西商州還流傳著“湖廣填陜西”的種種傳說。據舊書所言:土著之民十無一二,湖廣客籍約有五分,廣東、安徽、江西各省約有三四分,五方雜處。商州人統稱這些移居于南北山區的各省客民為“下湖人”。南方人口的大量入境,使商州人口迅速增加,到光緒初年,形成商州人口的第一個高峰,總人口為31萬多人。由于南方移民多,他們至今還保留有南方人的生活習慣和語言特點。這些“下湖人”大量進入了商南、丹鳳、鎮安和柞水縣境內,其中以湖北、安徽、江西等地的災民為多。這些移民入境定居,不僅使境內人口大增,而且帶來了江南文化、藝術、習俗,并很快與北方的文化、藝術、習俗交融,使這塊土地更具有北方的南方、南方的北方特征。
大批“下湖人”入商后,人口、耕地迅速增長,引起了商洛經濟的大變革。糧食產量由自給自足而逐漸發展到自給有余,勞動人口的增多,不僅使許多荒山曠野乃至人跡罕至的地方得到了開辟,而且也使生漆、桐油、木耳、藥材等土特產品生產和手工業生產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尤其是開發丹江水運和金錢河水運,為生漆、桐油、藥材、龍須草等土特產品開辟了市場,促進了人口的發展,出現了商洛人口史上的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