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洛之窗訊 (文/圖 記者 劉婷)昔日被稱為“暴利行業”的廢品回收,如今開啟了“冬眠”模式。廢品回收作為一項環保產業,對社會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但現實情況是,廢品價格不斷下跌,收貨量不斷下降,讓經營者們叫苦不迭。
“破爛王”抱怨維持生計難
6月18日,“破爛王”郭增良一大早起來,就著酸菜喝了碗糊湯,拿起一個饃饃,邊啃邊推著三輪車就出發了,他每天在城里轉悠尋找廢品,這樣的生活已經堅持了十年。今年已經66歲的郭增良一提起收廢品的辛酸,滿是無奈。他說:“我二十多年前在山西收廢品,那時候廢品行業利潤還好,一個月下來能掙3000多塊錢,除了租房子、吃飯、水電費其他開銷,一個月能凈掙2000多塊錢。當時覺得離家遠,想回來照看家里,2006年就回來了。”
“剛回商洛的時候,市場行情還好,一月能落1000多塊錢,后來越來越不行了。尤其從前年開始,價格直線下降。現在紙箱子收的一斤1毛錢,賣給回收站2毛錢,報紙收的3毛錢,賣4毛錢,飲料瓶收的5毛錢,賣7毛錢。今年最好的一天掙了80多塊錢,平常一天也就掙20多塊錢。都不敢在外面吃飯,一頓飯七八塊錢,吃不起呀。我每天都是在家里將就著填飽肚子就行,現在一個月就掙五六百塊錢,還敢吃啥喝啥。”

屈錄虎今年55歲了,是個殘疾人。他收了十幾年廢品,一說起廢品行情連連搖頭:“能轉行的都轉行了,人家打工一天都掙一百塊錢呢,剩下我們這些年齡大的,身體殘疾干不了活兒的繼續收廢品。有時候一天掙不下錢,還要吃飯。沒法子呀,現在廢品不值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