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回老家參加一親戚孩子的婚禮,親耳聽到老家幾則老人被騙的消息,心里五味雜陳。
被騙事例一:全某“高息”失巨款。村民全某逾古稀,年輕時還是一位做了近30年的村干部兼村信貸員。今年春季的一天,兩個胸前掛有工作標識牌自稱是鎮信貸員的工作人員,他們帶有儲戶存單、各式各樣的工作印鑒等來到全某家一番高談闊論。迅速將話題轉入其工作性質,現在國家遭遇通貨緊縮存款難組織,所以不得已下鄉組織儲戶存款,承諾付給高息,年利息可達15%;并在存款的同時先行結算利息。還神秘叨叨地告訴全某,不能將此信息告訴任何人,因為這是信用社內部制定的優惠政策,別人知道了不好。全某傾其所有,將一輩子積攢的3.5萬元的存款交給這兩位“工作人員”,得到的是提前到手的5250元的利息;問題就是騙子對這5250元的利息都不放過,又將這筆款高息再次“高息吸儲”開一張5250元的存單,最后留下787元的利息走人。當全某將此消息告知別人不信才到鎮上的信用社查,被告知全部存單都是假的,騙子早已不知去向。
被騙事例二:明某重金買廢品。村民明某早年喪偶,兒子在外打工,女兒出嫁,他一個人在家靠種植中藥材和賣糧食攢了點錢。今年春季某天,有兩位騙子一前一后造訪他家,先是第一個人問起他家有無銀元古錢幣等古玩,十幾分鐘后又來一不速之客,兩騙子表演起雙簧,一個在自己背包中拿出很多古銀元聲稱能值大價錢,單個兒國家收購價達到5000元每枚,還有一個說你有多少我買一些,說者無心,聽者有意,不到十幾分鐘就把村民明某的腦子洗了,他拿出自己積攢的8000元現金,買來5個鍍金鐵做的“元寶”坐等升值。
人們常說: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但在現實生活中,各類形形色色的詐騙分子卻將老年人當成“獵物”,設下看起來并不高明的陷阱,卻能屢屢得手。老人緣何成了騙子屢屢得手的“香餑餑”?筆者認為,目前農村防搶防盜意識比較濃郁,但防騙意識普遍不強,給騙子以可乘之機之外,主要是許多獨居老年人缺乏子女關愛,與家人溝通聯系太少,容易上當受騙。為此,筆者建議:一要大力宣傳農村防騙知識宣傳,尤其不要輕信高存款利息、兜售古玩字畫增值和治病強身的中藥材等,提高農村留守老人自身防騙意識;二要加大對農村留守老人全方面監管,農村老人要多與家庭成員溝通聯系。對上門維修、送貨、送禮等身份不能肯定的人員,要查明其身份。三是農村留守老人不要存放大量現金、首飾、存折和其他貴重物品,不要將存單、賬號、密碼等記在本子上;四是農村留守老人還要守住本分,不要貪圖意外之財,牢記“天上不會掉餡餅”。 讀者 謝云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