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王 濤
“十二五”期間,我市通過著力實施“治污碧水、降霾護藍、農村清潔、生態修復”四大工程,如今,藍天碧水已經成為商洛人的驕傲,“秦嶺最美是商洛”更加深入人心。
清晨的陽光,灑向秦嶺,照到州城,好似披上了一件金色的外衣。盡管已經入冬,但是丹江河畔成群的鳥兒嬉戲,一些珍稀鳥類選擇在此棲息過冬。
連日來,當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彌漫在霧霾中的時候,優美的生態成為商洛人的驕傲。“看著新聞里大城市的霧霾,人們出行的第一件事就是戴口罩,我不禁為自己是商洛人而感到自豪!”今年60多歲的市民費壽高告訴記者,他每天都要看新聞,當看到很多地方的人們因霧霾而困擾的時候,他由衷地能為生活在商洛而高興。
為了守護住青山綠水,“十二五”期間,我市突出工程減排、促進結構減排、擴大畜禽養殖污染治理、加快污水處理廠建設、加大機動車淘汰力度,污染減排工作取得顯著成效,空氣優良天數多年位居全省第一。
空氣的好壞,最能反映環境的好壞。時值冬季,走在商洛的大街小巷,已經很難再見到冒著黑煙的高聳煙囪。截至10月底,中心城區完成燃煤鍋爐改造200多臺,累計淘汰黃標車及老舊車輛11826輛。今年前三季度全市發放環保綠標27294張,完成33戶加油站油氣回收治理任務,占應治理的100%。
水是生命之源,為了確保“一江清水供京津”,“十二五”期間,我市在陜南三市率先開展了丹江等流域污染防治三年行動計劃,共投資20余億元,啟動實施208個治污項目,丹江出境斷面水質穩定達標。在全市6縣1區全部建成污水處理廠,實現縣縣建成污水處理廠的目標,污水處理能力達到10萬噸/天。建成6個生活垃圾無害化填埋場,日生活垃圾處理能力達到600噸。
與此同時,我市以環保執法作為改善環境質量的有力抓手,對環境違法行為實施圍殲戰。制定出臺了環境執法監管網格化管理、流域河長制管理、重點污染源企業掛牌管理、企業“黑名單”等一系列加強環境執法監管的新舉措。近3年來,全市累計出動執法人員15887人(次),檢查企業5624家(次),取締關閉企業33家,立案查處企業166家,罰款606.7萬元,移送公安部門2家,實施查封措施7家,有效打擊和震懾了環境違法行為。
讓田野煥發生機,讓村莊舊貌換新顏。初冬時節,記者來到遠近聞名的美麗鄉村商南縣金絲峽鎮太子坪村。這里正在完善村污水處理池的管道建設,污水處理主管道從一家一戶的廚房下面通過。“以前只知城里有污水處理,如今我們村里也有了。”一位村民驕傲地對記者說道。與此同時,該村在環境綜合整治中,聘請專業人員設計規劃,劃分出商業區、生活休閑區,將農村環境綜合整治提升了一個檔次。家家戶戶門前綠竹成林、小橋流水,農家樂的生意更加紅火。“如果說美麗鄉村建設從外改變了村莊的面貌,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等設施的建設,則由內改善了我們的生活。”段來林如是說。
太子坪村只是我市農村環境整治的一個縮影。目前,全市美麗鄉村建設如火如荼,已獲得命名國家級生態村1個、省級生態村23個、市級生態村137個。“十二五”末,商洛市民欣喜地看到,商洛正在加快向“奇山秀水”轉變,正在向“花園式”的宜居城市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