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東關居民路的70歲老人齊彩琴,是土生土長的商州人,在商縣文化館工作期間,以及退休至今,共搜集整理了200多首商州民歌。朗朗上口的曲調、通俗易懂的唱詞,反映了商州勞動人民的民風習俗,更是商州豐富傳統文化的體現。
1958年,12歲的齊彩琴報名參加商縣文工團,在團里的七年,對專業知識和表演技能的刻苦學習,激發了她對藝術的熱愛。1973年,她調到了商縣文化館,從此便與民歌結下了不解之緣。“當時單位分下來的任務是搜集商州民歌,并給了一臺錄音機,之后我就到處打聽,哪里有民歌我就提著錄音機往哪里跑。”齊彩琴說,那個年代交通不便,無論多遠的地方基本都是靠雙腳走,而原生態的民歌往往就在溝溝岔岔的深山里。
為搜集到民歌的第一手資料,齊彩琴跑遍了商州當時九區一鎮的六十多個鄉鎮,她到過商州最北的馬角山一帶,去過商州西南的南秦河源頭東岳廟一帶東北的蟒嶺山廣東坪等地,她翻山越嶺,摔跤流汗,卻滿心歡喜。為了第一時間把搜集到的錄音整理出來,她經常點著煤油燈記錄唱腔、唱詞到深夜。“有一年,我去北寬坪的一個嶺,走了一天一夜近百里路,找到原唱時,那人卻不愿配合錄音,著急得我吃不下睡不著。”齊彩琴說,那個時候很多人不理解搜集民歌的意義,所以在找尋過程中碰壁也是常有的事,很多時候需要三番五次地去做工作。有一次,她采集完民歌提著笨重的錄音機回家,從廣東坪到碾子凹的路上下起了雨,坡陡路濘她腳下一滑,連人帶錄音機一起滾了下去,衣服破了手腳受傷了,爬起來見錄音機完好無損,她心里暗自慶幸,完全忘記了疼痛。齊彩琴說,比起搜集民歌素材時遇到的困難,更難的是把這些素材整理出來,有些民間歌手用當地方言演唱,吐字不清和音調不準,得反復聽十幾次才能將譜子和詞翻譯記錄下來。
1998年,退休后的齊彩琴將商州民歌《唱得幸福落滿坡》精心編排成歌伴舞,分別在西安和商州給社區群眾教授。2010年,她自費將搜集到的民歌結集編撰成《商州民歌》一書出版,后來在家人的支持下,她將里面的部分歌曲拍成MV放在了網上。“這些民歌是商州最美的聲音,任何時候都不可以忘記我們的傳統文化,我整理出這些曲子,就是為了讓更多年輕人知道,不能讓它斷了根。”齊彩琴說,為了把這些地方民歌更好地傳承下去,他和老伴自費拍視頻刻碟片,雖沒有標準的錄音棚和編輯器,但能把紙上的東西變成聽得到的音樂,她已經很知足了:“我想在有生之年為家鄉做點事,給后人留點念想,也讓外面的人知道咱商州人也有自己的歌。”
?。ㄓ浾?方 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