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卷文
民生連著民心,民心關系國運。民生是老百姓的生計,是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切身利益,是人民幸福之基、社會和諧之本。“治理之道,莫要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民生解決好了,人民群眾就安寧、幸福,社會就會和諧,國家就會長治久安。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民生也隨之日益得到改善,老百姓的日子越過越好。當前,我們進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做好民生工作的任務仍很艱巨,還有眾多的貧困人口,社會建設、民生改善依然是不可忽視的影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短板。因此,必須持之以恒把民生工作抓好。
近幾年,醫療、教育、就業等民生領域的改革一一破題,讓百姓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好處。還要看到,民生領域出現的新情況和新變化也在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新機遇和新空間。比如,人民群眾對豐富文化生活的需要在催生文化產業的繁榮,對養老服務的需求可培育“銀發經濟”等。發展出題目,改革做文章。抓民生首先要抓就業。過去一年,在經濟增速下行壓力增大的背景下,城鎮新增就業實現1322萬人,平穩增長。“秘訣”就是打破桎梏市場經濟發展的藩籬,落實商事登記制度,減輕小微企業負擔等一系列改革,迅速掀起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新高潮。今年就業形勢依然嚴峻,僅高校畢業生就有749萬人,還是要用好“創業促就業”“改革促就業”的關鍵抓手,加強就業引導、培訓、勞動仲裁等各個環節的服務保障,竭盡全 力營造良好的就業環境。
抓民生還要持續增加居民收入。去年,我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跑贏”GDP,基尼系數進一步收窄,收入分配結構進一步優化。要看到下一步改革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穩步增加居民財產性收入,對民生保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特別是當前,消費已成為經濟增長的第一大動力,只有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持續增加,才能充分釋放消費推動經濟發展的強大能量。
持之以恒把民生工作抓好,各級黨員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要牢固樹立為人民服務的價值觀和民生導向的政績觀,要把做好民生工作、讓人民群眾滿意作為最大的政績,以人民群眾的憂樂為憂樂,踏踏實實為群眾辦好事、辦實事、解難事。在經濟新常態下,民生項目和工程正是一個新的發展增長點,是具有乘數效應的新動力,既增加投資,又拉動消費,民生問題解決好了,可以凝聚民心,激發社會創業創造創新的活力。這就要求各級政府,一方面,增加公共產品和服務供給,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培育和催生經濟社會發展新動力。一方面,要發揚釘釘子精神,民生的事情一件接著一件辦,一年接著一年干,做到民生件件有著落、事事有回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