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拴勞上交的鐵鏵
商洛日報 - 商洛之窗訊 (記者 王 濤)商州區夜村鎮代街村七組村民李拴勞老漢在整理老房子根基時,無意間挖出了一個鐵疙瘩,后經文物專家初步鑒定,鐵疙瘩為漢代的鐵鏵。3月24日,李老漢將鐵鏵上交給博物館。博物館工作人員表示,正在對文物級別進行鑒定,將會根據文物級別對李老漢進行獎勵。
3月25日,記者在市博物館見到了李拴勞撿到的“寶貝”——鐵鏵。鏵看上去是生鐵鑄造的,高37公分、寬36.3公分、厚度約8公分、重約20斤,比我們常見的鐵鏵要大很多,已經有了銹跡,鏵身沾著泥土并有劃痕。
據李老漢介紹,大約15年前,他在翻新老房子時,無意中在房子根基處的一塊石頭旁挖出了這件“寶貝”。這時他想起了老父親在臨終時對他的交代:老房子不能賣,不能拆,要永遠流傳下去。他估計,父親在世時知道這件事情,也有可能是父親在蓋房子時將鐵鏵故意埋在根基下面的。多年來,李老漢發現“寶貝”的消息廣為人知,陸續有人上門打聽,還有人想出一萬塊錢收購,李老漢都沒有賣。
市博物館館長劉作鵬告訴記者,在得知李拴勞挖出鐵鏵的消息后,工作人員先后多次上門做李老漢的工作,他們認為文物散落在民間極不安全。今年,媒體報道后,李老漢經過反復的思想斗爭,于3月24日把該文物上交給商洛市博物館。劉作鵬說,在古代代街村是城,因為是歷史文化遺址,城址表面文化遺存豐富,村上先后出土有不少文物,比如漢代瓦片及泥質紅陶、灰陶片及石斧、石環、石刀等器物,這件鐵鏵也是一個很好的例證。據了解,古城村遺址略呈扇形,面積約27萬平方米。
劉作鵬稱,經過初步鑒定,此物件為西漢時期的鐵鏵,是一種農耕工具,保存比較完整,對于農耕文化的研究有一定的價值,但文物等級需要省上專家進一步鑒定。下一步將加快對文物級別的鑒定工作,并會嚴格按照《陜西省群眾保護文物獎勵辦法》對李老漢給予獎勵。他同時也表示,此次鐵鏵的發現,表明商洛地區在漢代時農業已發展到相當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