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評2月14日通訊《26年后的“團圓”》
商洛日報 - 商洛之窗訊 (張 溢)“你雙手滿繭,我華發早生,但只要看一眼,看一眼就知道,你是我的兄弟!”在萬家燈火期盼團圓的新春時節,當看到這句飽含深情和詩意的話語時,從不流淚的我霎時便淚眼朦朧。抑制著激動的心情,我一遍又一遍地閱讀文章,任由眼淚肆意而下。我的心深深地為主人公方竹林兄弟倆26年的牽念、尋覓和相聚感動,我的情為《商洛日報》在春節這個團圓時刻隆重推出一個感人肺腑的故事陡生感謝……
毋庸置言,《26年后的“團圓”》講述的是一個被讀者早已漠視為平常事件的尋親故事,但是作者傾心的采寫和編者用心的安排,卻傳遞出了他們弘揚正氣、彰顯親情濃烈的善良心態。我覺得,這是《商洛日報》近期刊發的不可多得的平凡卻又感人至深的佳作。
老話題寫出深情意。現實生活中,太多的兒童走失和尋親故事,早已使善良的人們將此類事件看得極為稀松平常。如何讓蕓蕓眾生關注一個普通人的尋親故事呢?深入的采訪、精致的構思、奪人眼球的標題、感人至深的畫面,都是不可缺少的新聞構件。稿件按照“終團圓——久尋覓——苦流浪——盼團圓”的結構布局,用一個看似圓圈的輪回,將主人公團圓的激動、尋覓的艱辛、流浪的傷痛和兄弟相聚后渴望母子團圓的期待寫得活靈活現,語言平淡樸實,行文流暢清新,這正應了清代著名詩人袁枚在《隨園詩話》中表達的觀點:“文似看山不喜平”,看似平淡,卻奇勢迭出。
重圖文烹出香“小鮮”。三版頭條位置、大標題、長篇幅、多幅照片,將一個普通的尋親故事“放大”為占據半個版面份量的社會新聞特稿,顯示出了《商洛日報》編輯們不俗的眼光。壓題照片大方,盡顯團圓的喜慶。壓尾照片感人,讓人感受到激動。最值得稱贊的當屬新聞事件發生在2月12日,而稿件刊發在2月14日,這一天是一個國人關注度達到峰值的“情人節”。在一個被許多人視為男女感情碰撞的浪漫的“洋節”里,隆重推出一篇宣揚親情的大稿件,其實是舉重如輕的告訴人們:情人節最重要的是要傳遞和珍惜親情。三個小家庭普通尋常的團圓故事因為發生在春節、情人節這個團聚、熱鬧和喜慶的時刻,告訴給我們一個應該感恩生活、珍惜生活的真諦……
詩人艾青說:“為什么我的眼里飽含淚水,因為我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我一遍遍問自己為什么能被這則新聞迷離雙眼?因為她宣揚了親情的珍貴,表達了人性的善良,傳遞了社會的包容、執法機關和媒體為民求實的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