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元文老人從涼水鍋中撈粉條
商洛日報 - 商洛之窗訊(文/圖 見習記者 謝 非)粉條,尤其是紅薯粉條,一直是商洛人的“最愛”,無論城市里的宴席還是農家院的小菜,都有它的身影。隨著老一輩人的離世,傳統手工粉條越來越難見到。丹鳳縣龍駒寨鎮陳家村從人民公社時期就有做粉條的傳統,至今仍保留著傳統的制作方法。
每年的冬至前后,農閑在家的人們就開始了粉條的制作。九組的陳文元老人今年已經63歲高齡,但是仍然親力親為。他家開了一間粉條作坊,只進行來料加工,收取一些手續費,附近幾個村的人都來這兒加工粉條。粉條的整個加工過程大致分為制粉、和面、漏粉、冷凍、晾曬等幾個步驟,看似簡單,實則不易,要憑多年經驗才能做出上好的粉條。
老人的侄子陳社倉介紹說,這兒的村民都想吃到自家地里的紅薯做出來的純正紅薯粉條。這種粉條彈性十足,久煮不化,這兩年價格一直保持在12元一斤,比市面上的其他粉條貴了兩倍以上,但是仍然十分暢銷。隔壁的院子里,老人的兒媳正在清理粉條中的結塊。她笑著說,自己是東北人,當初遠嫁丹鳳,就是因為聽說這里出產粉條。
這個家庭小作坊里,人人各有分工,各司其職。男人們負責和面、漏粉,女人們則負責添柴、晾曬,在寒冷的冬天干得熱火朝天,個個臉頰緋紅。
把一種食物變成另一種食物的過程,是如此的神奇,看似普通的粉條里包含了人們豐富的創造力和辛勤的勞動。現在,老人把手藝傳給了兒子,并希望一直能夠傳承下去,讓世世代代的人們都能夠品嘗到這普通而又珍貴的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