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日報 - 商洛之窗訊 (記者 陳 波)隨著城鎮化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農村青壯年奔向城市,留守的空巢老人成了農村孤獨的守望者。深山中的留守老人們不僅要從事農業生產、接送小孩上學,還要忍受精神上的孤獨與寂寞。
11月12日,記者一行走進山陽縣兩嶺鎮三合村,沿著蜿蜒曲折的公路,深山里的小村莊瓜果飄香、綠水繞村,河岸兩邊土木結構的房舍引人注目。在路上,遇見了用背簍背孫女上學的江秀云,年近六旬的她住在三合村高峰組,離學校有兩三公里遠,每次用背簍將上學前班的孫女送到學校后,回來時順便買點生活用品背回來。她說,丈夫前幾年就去世了,由于沒有兒子,家里就招了個上門女婿,如今孩子父母都外出打工了,家里只剩下她和孫女兩人,“出門一把鎖,進門一盞燈”是她生活的真實寫照。
三合村四面環山,離鎮較遠,三個村民小組還不通公路。受地理條件限制,種糧、種藥材、外出打工成為這里村民收入的主要來源。但是,經常出沒的野豬成為了村民眼中的“公敵”。今年66歲的天橋組村民劉淑鋒一直留守在家里接送孫子上學,她說,坡上種的莊稼大都被野豬吃掉了,后來大家改種藥材,可是有的藥材也被野豬毀壞了,有時送孫子上學就會碰到成群的野豬在河道兩旁“溜達”。面對山溝里野豬的猖狂,這些留守老人無可奈何。
對于三合村來說,要想操辦一場紅白喜事,不是一件容易事。“村里的年輕人都在外打工,留在村子里的大部分都是老人、婦女和孩子。溝里有個紅白喜事,沒有壯勞力幫忙,有時就得請別村的人過來幫忙,否則事情就辦不下去。”西坡組74歲的代宗林老人邊說邊搖著頭,顯得很無奈。
記者在走訪中了解到,村里的年輕人都走了,土地留給了老人。有的兒女孝順,外出打工掙錢了,會給老人寄來生活費。有的自身都過得艱難,更是無力在經濟上照顧老人。老人們也不愿給孩子們添麻煩,面朝黃土背朝天了一輩子的他們,也不愿意眼睜睜看著土地撂荒廢了,只好自己拿起鋤頭走到田間地頭,當起了“壯”勞力。
比起城市里的“空巢”老人,留守在農村的老人們壓力更大,他們不僅要種地,還要自己做飯、洗衣,擔心著患病后治療的不便,忍受著與日俱增的寂寞與孤獨。雖然現在農村老年人都參加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但這對于經常有病或發生重大疾病的老年人來說還是不夠用,而且,留守老人還面臨另一個難題——看病時無人陪伴照看。“小病拖、大病扛”這一現象在農村依然廣泛存在。
“誰不希望孩子在身邊?”劉淑鋒說,誰都愿意兒女繞膝,享受天倫之樂。但是對于農村人來說,尤其是偏僻的山村,老人們都愿意孩子們有出息,能出去有個奔頭。但是內心對孩子們的牽掛無法用言語表達。年輕人走了,村子里就少了活力,不少老人的業余生活就是“夏天找樹蔭,冬天蹲墻根”。
三合村天橋組組長劉軍良告訴記者,村子里形成“空巢”的原因很多,主要還是因為子女外出打工,父母則留在家里看家、照顧孫兒上學;也有的“空巢”是老人終身未婚,或者結婚了,卻未孕育子女,有的只有一個閨女,外嫁之后,不能長時間守候在老人身邊;有時兒子在外打工、婆媳、公媳關系的溝通缺少聯系的中介和橋梁,家庭不和、矛盾增多,迫使老人同兒媳和孫子分開住,也會出現村里“空巢”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