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骨髓庫工作人員深入張瀟家中了解情況
商洛日報 -商洛之窗訊(文/圖 周銀祥 張曉青)有時候,我們感嘆這個世界很大;有時候,我們感覺這個世界很冷。幾乎沒有人會想到,某一天自己的血液會流淌在某個遙遠地方一個陌生人的體內,從此他(她)的血型會與你一致,他(她)垂死掙扎飽受白血病折磨的生命也因你的血液而延續,但你們依然素未謀面、不曾相識。2014年暑假,家在商南的一男一女兩名大學生,機緣巧合地和同在河南的一女一男兩位33歲白血病患者血液配型成功,通過義務捐獻造血干細胞建立起特殊的“血緣”關系。
成為中華骨髓庫志愿者
讓時間退回到2011年,19歲的女孩張瀟剛剛考上長安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這一年的11月份她成為中華骨髓庫一名普通的志愿者。“當時學校社團為中華骨髓庫募集志愿者,采集血樣,再填寫一張志愿者信息表,就能成為中華骨髓庫的志愿者。”張瀟的話語中透著單純,笑容里難掩青澀。
同樣是2011年,20歲的翁彬就讀于西北工業大學材料物理專業,上大二。在一次獻血中,翁彬并填寫了志愿者信息表,同意把自己的血樣送入中華骨髓庫。
那時,他們并不認識同樣來自商南的彼此,也沒想過這樣看似平常的義務捐獻行為會在三年后,蝴蝶效應般改變了遠在河南的兩個白血病青年的命運。
中華骨髓庫全稱中國造血干細胞捐獻者資料庫,在全國有31家省級分庫、30家HLA組織配型實驗室、6家HLA高分辨分型確認實驗室、1家HLA質量控制實驗室、6家臍血庫及百余家移植/采集合作醫院,共同為白血病等患者提供服務。
白血病青年絕處逢生
白血病,這一因白血細胞在骨髓和其他造血組織中大量增生累積,導致人體正常造血受抑制的惡性疾病,自1847年被病理學家發現以來,僅在我國就有幾百萬的患者,其中50%以上為兒童和青少年?;熗ǔJ侵委煱籽〉闹饕椒?,但是,大多數患者仍在1至2年內死于復發,長期無病生存率僅占15至35%。而造血干細胞的移植能使患者重建正常造血和免疫功能,根治白血病。目前,隨著造血干細胞移植技術的逐漸成熟,它已成為治愈白血病、實體瘤、遺傳性及重度免疫性疾病的可靠方法。截至2013年底,中華骨髓庫總庫容已達183萬人份,但由于異體造血干細胞移植高配成功率極低,目前累計為臨床提供造血干細胞3927例,其中向國(境)外捐獻造血干細胞133例。
而在河南省,兩名同為33歲的青年和全國上百萬白血病患者一樣忍受著化療、病痛的折磨,在生死線上艱難求生。骨髓庫的配型檢索為他們打開一扇希望之窗,與河南省相鄰的商南縣有兩名大學生捐髓志愿者和他們的造血干細胞配型相似度極高。
寒門孩子多愛心
2014年暑假,剛考上研究生的翁彬利用暑期在西安一家教育培訓機構當輔導老師,翁彬的家遠在商南縣十里坪鎮大竹園村,父母親都是農民,父親常年在工地打工,家中還有一個哥哥兩個姐姐,為了盡最大能力減輕家庭負擔,在外求學的每個假期他都會做兼職賺取生活費。同樣是在2014年的暑假,大三女孩張瀟回到家鄉商南縣,選擇在縣上實習鍛煉。和翁彬相同的是,張瀟的父母也是農民,兩人常年在浙江打工。幼年時,張瀟和哥哥基本是爺爺奶奶一手帶大,哥哥初中還沒畢業就輟學外出了,張瀟憑著勤奮考上了大學。
這個暑假,翁彬和張瀟接到的陌生來電讓他們想起三年前填寫志愿表的那刻。電話是紅十字會打來的,電話那端工作人員告訴他們,他們的干細胞配型與河南的白血病患者相合,問詢是否愿意做抽血高配,高配相合后是否愿意無償捐獻造血干細胞?出身寒門的兩人毫不猶豫地答應了,問及原因,兩人異口同聲地說:“救人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