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日報 - 商洛之窗訊(陶繼續)李玉蘭,77歲,洛南石坡鎮樊嶺村的甘西溝組人,1971年入黨,第四、第五屆全國人大代表,近日,筆者懷著崇敬的心情看望和走訪了這位老黨員,她的質樸、忠誠、自強的情懷讓我感動不已,隨之一記。
出彩人生
當選全國人大代表
“這,就是她的家。”順著同行人員所指,映入眼簾的是一座農家小院,正面三間土瓦房,側邊有三間紅磚廈房,院子堆放著育好的煙苗。剛剛踏進院子,只見一位笑呵呵的大媽從屋子走了出來,她中等身材、頭發斑白,身穿黑藍色半舊衣裳,看起來身板還算硬朗。“快,快進屋。”快言快語的李玉蘭熱情地把我們迎進屋子。
“我是跟著父親逃荒要飯從丹鳳縣到這兒的,舊社會的苦我算是受夠了”,提起童年往事,老人淚眼汪汪的。原來,她出生于1937年,八九歲時跟隨父親逃荒要飯到洛南縣石坡鎮樊嶺村。童年沒飯吃,連做夢都渴望有飯吃、有地種、有一個安身的地方。“是共產黨給我家分了地,救了我們一家人,我才不再要飯流浪了,土改分地時,心里的高興勁,現在給你都沒法說清。”老人激動地說。
“那時候,在合作社勞動,從不知道困乏,身上有使不完的勁。”李玉蘭說,自己從20幾歲起,就當了隊里的隊長,帶領婦女姐妹破頑石、修大壩、科學種田。白天,太陽下劈山改河;夜里,月光下收割翻地。三伏天驕陽似火,麥場打麥子是最苦最累的活兒,而她一連13年都是集體麥場的“場長”。后來農業學大寨,又是生產大隊“鐵娘子”隊的隊長,6個數九寒天的隆冬修遍了4個生產隊的地。她不論是在隊里耕種還是采礦煉鐵,總是心懷激情和夢想,啥事情總要干好,不肯落后。熱愛黨、熱愛勞動,是她赤子感恩的拳拳之情。
1971年,她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后來,又挑起了村支書的重擔。在她的帶領下生產大隊成為當時農業戰線的一面紅旗,一塊塊梯田繞山轉,糧食產量翻了番,“鐵娘子”的美名遍地傳,是當時真實的寫照。她出席了省群英會、婦代會,1975年和1978年分別被推選為全國第四、第五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走進了人民大會堂。
牢記宗旨
為民履職記心上
李玉蘭在養育自己的山溝里,用自己的行動詮釋著人大代表的職責。她說:“當了代表,有了榮譽和責任,擔子更重,工作要干得更好,當時我的心中只有集體的事。”
一個數九寒冬,集體飼養室產了一只小牛犢,天冷又缺奶,牛犢動彈不了,奄奄一息,她知道后,急忙將牛犢抱回家,放到睡覺的炕上,熬湯喂養,親自到后山采藥服伺,她的精心呵護,使小牛犢重獲生機。當時缺醫少藥,上山為牲畜采藥成了她經常的義務活,老人家告訴我們:“隊里100多頭牛羊哩,個個壯壯實實的。”
1976年的春天,乍暖還寒。一天傍晚,公社里捎來話說后半夜有霜凍,為了減少損失得讓大家熏煙防霜,“我一個人提著馬燈,翻嶺過溝,挨家挨戶地給說,跑完四個隊,天就麻麻亮,那時候咋不知道晚上一個人害怕呢!”說到這兒,老人家神態自樂地笑了。
她連續兩屆出席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又擔任了陜西省第五屆和洛南縣第八、第九屆人大代表,當代表的事盡管過去了30多年,而今當地的人還是習慣叫他“李代表”。在她的“珍藏包”里,還有一份前年寫給縣人大的建議函底稿。近5年,77歲的她還3次到縣鎮人大反映民意,提出建議意見7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