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日報(劉作鵬)五年前的一個上午,我正在辦公,一個扶著拐杖,腰背微駝的老者遲疑地走進辦公室,帶著求助的語氣問,這里是不是宣傳部?幾位同事疑惑地看著他,怕有人上訪。老人從挎包里摸出幾張皺皺巴巴的紙說,我寫了幾個快板,想讓宣傳部給發表了。同事指著我說,你就找他。老者向我走來,我急忙給老者看座,沏茶。
接過老人的作品,是幾首贊揚農村新政策的快板,我解釋說,快板屬于文藝作品,你應該去報社找編輯。老人說不認識人,讓我幫他發表。想推辭,又不忍心讓老者失望,只能硬著頭皮答應下來。
老人叫楊生珍,年已八旬,沙河子鎮樹耙子村人,當過數十年村社干部。經歷了建國以來各個時期的滄桑變化,深切體會到改革開放給農民帶來的巨大變化。雖只有高小文化,但他愛看書,愛看新聞,酷愛快板,想把親身感受到的生活和感情表達出來。七十歲的時候,萌發了編寫快板的沖動,而且一寫而不可收。
從2003年開始,楊老便開始了快板創作,晚上睡不著,心里默默地編著快板句子,起床后在紙上記下。一首新快板編成后,一遍一遍地說給鄰居們聽,征求意見,反復修改。定稿后,先在村里說,說得順口了,便到沙河子街上說。每逢沙河子趕集,楊老都要帶著道具,找人群集中的地方說快板。說完了還要征求意見,有人說,說的很好,就是聽不清,他又買了個電喇叭,隨身帶著。
十幾年來,楊老利用各種集會場合說快板。說得多了,受眾廣了,他的名氣也慢慢大了,由十里八鄉傳到州城,由農村傳到媒體。人們稱他為"快板王"。商洛日報、商洛電視臺、西安晚報、華商報等都報道過他的事跡。
也曾遇到有人譏諷,他以快板來回答:我說快板惹閑言,笑我快板不掙錢,不如在家種莊田。我說快板不為錢,只為感恩做宣傳。老人晚上瞌睡少,正好寫作說巨變。
老人見我答應了要求,視我為知己。每隔一段時間,總要給我打個電話,到辦公室坐一會,送個新作,拉拉家常。楊老每次來訪,都要帶來新創作的快板。我看題材不錯或可以修改的作品,都盡力為他修改推薦。但是,楊老拿來的多數快板,都難以發表,我為此心有不安。每當他離開,便找些小東西如茶葉、吃食、書籍之類的東西送給老人,以彌補未能滿足老人心愿的缺憾。
楊老來得多了,同辦公室同事和大門保安也逐漸熟悉起來。隔一段不來,同事還念叨他。就連大門口看門的保安見他來了,也相互介紹,這是快板王,是找宣傳部老劉的。
說實話,楊老的快板,在對仗、用韻、立意、提煉等形式和內容方面,都存在著諸多不足。但快板中所表現的真情實感和古道熱腸,著實令人感動不已。
平心而論,一個住著土房,穿著舊衣,吃著粗茶淡飯,滿臉皺褶的山區老農民,所享受到的政策恩惠,也不過是免交公糧、種糧補貼、高齡補助、合作醫療等遍及全國億萬農民的優惠政策而已,便心存感恩之心,執意用自己的方式,表達感激之情,這種感恩情懷,和那些拿高薪、花公款、坐豪車還嫌自己官小的官僚相比,人格不知高出多少!
楊老最近又拿來幾篇快板,問可否幫其發表,我答應為他修改,并推薦給市內報刊,他滿意地離開了。扶他走進電梯,目送他佝僂身影遠去的那一刻,突然覺得該為老人做點什么,以不負忘年之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