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尋親得相逢,萬分心急表感謝。”落款四川省江油市二郎廟鎮敬某。這是掛在丹鳳縣救助站救助大廳里的一面錦旗上的內容。事情發生在2013年3月21日,一大早,在竹林關滬陜高速蘇溝口,有群眾發現一產婦在此處生下一名女嬰,立即報到竹林關鎮政府。產婦與嬰兒被緊急送往竹林關鎮醫院,與此同時,救助站的工作人員也馬不停蹄地趕到。考慮到鎮醫院醫療條件差,產婦身體狀況不穩定,救助站工作人員第二天立即把她們母女送到市婦幼保健院。
從范某和嬰兒一住進醫院,救助站工作人員王朋便沒有一刻停歇過,為了更好地照顧產婦,站里給他在醫院租了個床位,24小時守在醫院那里,由于與其言語不通,也無法聯系其家人,只能用動作和表情安撫她。一天早上,工作人員王朋買回稀飯,她情緒不好,喂飯時直接把飯就甩掉了。他趕緊把地上的飯收拾干凈,又跑出去買了包子,她還是不吃。正在發脾氣時,政府給請的翻譯人員趕到,經過一番交流,產婦說想吃米飯。王朋如釋重負,趕緊到醫院的灶上請人給產婦專門做了米粥。在照顧過程中,他們無意中在其穿的男式皮夾克里發現了一張彩超檢查報告單,上面顯示是江油市二郎廟鎮衛生院,姓名為敬某。經過一番周折,終于與其丈夫取得聯系。27日,敬某的大姐趕到醫院見到了弟妹。“當她大姐一進門,她立刻就笑了,我們站在旁邊都感動得很,心里也高興,終于幫她找到親人了。”王朋說。敬某看到產房里的妻子和在保溫箱里安睡的孩子,激動地對救助站工作人員連聲感謝。
2013年5月15日,早晚的氣溫還比較低。救助站接到群眾的電話,說在自來水廠附近的涵洞里發現一棄嬰,裝在一個方便面箱子里。工作人員趕到時,孩子在不停地哭。男嬰被他們送到丹鳳縣中醫院,醫生的診斷為脊柱膜突出,孩子的傷口流膿,情況非常嚴重。“這娃住了好幾回院,都是我們在醫院陪護。醫院里醫生、護士也非常支持我們的工作,幫忙照看娃。”工作人員介紹,孩子的父母一直都沒有找到,救助站將孩子送往福利院,每月定期都去看。孩子的奶粉、衣服、鞋襪都是救助站的女同事買好給送去的。在別人眼里棄嬰都有缺陷,但對救助站干部來說,這些棄嬰都是小天使,都應該得到很好的照料,快樂成長。如今,救助站送往福利院代養的28個孩子,最大的已經5歲,這些孩子也把他們當成了親人,每次看到他們,就會圍上來,臉上露出燦爛的笑容。
真誠換來信任
劉某今年72歲,常年生活在丹鳳縣城。他白天以撿破爛為生,晚上住在資峪橋下的一個小破房子里。工作人員講到:“他開始不是很信任我們,每次我們去看他,他老遠看見就躲出去了,我們只好放下帶去的生活用品離開。有時候還罵我們。按規定,人家不愿意到救助站來的話我們得遵從本人的意愿。”
雖然與劉某的接觸時常碰壁,但救助站的工作人員總是定時給他送去生活必需物資,保證他的基本生活。天氣特別冷的時候,看著劉某還光腳,大家趕緊買雙棉鞋給送去。長期的照看和相處,劉某慢慢地對工作人員的態度變得和善了。“2013年冬天,有一天我去看老劉,他心情不錯。我就和他話家常,咱們認識這么久啦,啥時候也去你家里看看。他這才說他是河南省南陽市西峽縣人。老劉說他一直不愿意到救助站來就是害怕我們把他送回去,這么長時間他知道我們是好人。”劉亞軍介紹說。
他們也曾遇到這樣的情況,有次一個河南孩子的家長來丹鳳接流落此地的兒子,救助站工作人員問好火車的車次到車站舉著牌子接人卻沒接到,打電話還關機了。后來公安局打電話到救助站核實情況時他們才知道,原來孩子的父親以為是騙局,先跑到公安局去了。
2013年,丹鳳救助站共接待和勸導救助人員856人,救助658人,其中精神病人10人,危重病人3人,其中年齡最大的82歲,最小的出生僅僅幾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