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兩名低保戶的心聲
商洛日報 (記者 張 萍 見習記者 謝 非)“我是村上的第一批五保戶,國家給我保吃、保穿、保醫的,就算無兒無女,百年以后,國家還管安葬,晚年生活基本沒什么擔心的了。”這是近日記者在丹鳳縣資峪鎮麻地灣村采訪時,孤寡老人張水平說出的一段心里話。
張水平今年65歲,和母親相依為命一輩子,無兒無女,母親前些年去世后,他就一直一個人生活,家里有幾分地,但他年齡大了,干不了體力活,只好荒廢了。2006年農村五保供養政策開始實施后,張水平被村里列入第一批五保戶,一年可以領2000多元,“現在除了心臟不太好,身體也沒什么大的毛病,這些錢夠我平時吃喝用了,像我這樣的老年人,多虧了國家有這樣的好政策啊!”
老人的房內擺設很簡陋,但收拾的很干凈,衣服也是疊得整整齊齊地碼放在床頭邊。廚房的案板上擺著午飯沒下完的手搟面,鄰居張俊發說:“老人愛干凈,飯也做得好,只要手邊有零花錢,平時生活上我們鄰里再幫襯點,老人的晚年生活還是有保障的。”
57歲的張舉才也是一位低保戶。他以前居住的南溝村在深山溝里,隨著國家退耕還林工程的實施,坡地越來越少,98年的水災讓溝里的居住條件越來越差,出行也極為不便,溝里的村民們便陸陸續續搬走了。2000年時,張舉才搬到了現在所在的麻地灣村槐樹組。為了有點收入來源,張舉才在自己南溝村的地里種了一些黃芩,但是每次從家里走到地里要耗費一個多小時,并且黃芩至少要3年才能見到效益,所以生活也比較拮據。麻地灣村2011年把他也列入了低保戶,現在一個季度有400多塊錢的低保金。“自我從對面南溝村搬出來之后,因為不是一個村,在這里沒有房沒有地,所以一直都是租別人的房住。還好我有村里給我辦的低保,現在生活有保障,生活越來越好,我很知足了。”在經房主同意后,他在院子里開墾出了一小片地,種了一些香菜、菠菜,解決了吃菜問題,也節省了一筆開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