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日報訊(劉軍峰)從鎮上走的時候,還是好端端的天,而到了東山嶺上,突然就飄起了雪花。劉世明對這樣的天氣習以為常。眼下已到臘月十幾了,他要借抄電表收費的機會看望幾位困難群眾,幫他們捎帶一些生活日用品。
劉世明騎著摩托車上到了嶺上又下到了嶺底,然后拐進大桑園村閆溝組,再步行數十分鐘山路,來到了劉興寶老人家。老人今年75歲,前多年乘坐三輪車時出了事故,落下了殘疾。
聽見老伴和劉世明說話,老人趕緊拄起雙拐,從內屋里出來,劉世明見狀,進屋里為他搬來椅子,讓他坐好。“老哥,我今兒給你捎來了這方便面,還有兩斤白糖、兩袋洗衣粉。”劉世明將東西放到桌子上,然后拉著老人的手,問長問短。在檢查了屋內外電力線路無異常后,劉世明來到檐下抄了電表的數字,“本月用電20度。”
“上月用電也就二十幾度,十幾塊錢。”他將上月的電費發票遞給了老人的老伴,老伴用手摸了摸口袋,卻沒有掏出錢來,劉世明知道,為老人看病已將一家的積蓄用光了。“電費以后再說吧。”連同捎帶的東西,接近一百元,他沒要分文,轉身離開。
在剌骨寒風和飄飛的雪花中,他步行折回到摩托車處,又急著向趙家庵騎去。山路十八彎,如今的通村水泥公路方便了摩托車,但彎道太多,加之路面太窄,他不敢騎得太快。十幾公里山路,一個多小時后,他上到了趙家庵村肖梁溝垴。“昨天給白啟堂老人打電話說了,今天不管咋樣都得去。”盡管雙手已凍得發麻,但他還是沒有停下腳步。
花甲之年的白啟堂老人早已守候在門前,一桶食用油、一箱方便面,還有一些生活日用品,交給了老人。抄電表,收上月電費,叮囑老人安全用電,他又要匆匆離開了。
劉世明是國家電網陜西省丹鳳縣供電公司竹林關供電所一名普通電工,1987年開始從事農電工至今,一直負責著東山嶺上大桑園、趙家庵等村600余戶群眾的用電工作。山里人居住分散,東溝西岔的,走上半天路,才碰上一兩戶群眾。這其中,最困難的就是留守老人和病殘的群眾了,他們無法出行,去不了鎮上,米面油和生活日用品成為最大的難題。在這方圓近百平方公里的東山嶺上,由于每月要抄表收費、巡查電力線路安全,劉興明就成為他們最熟悉的人了。為他們捎帶生活必需品,啥時候成為了劉興明的義務,他自己也記不清了。
這么多年來他到底為困難群眾捎帶了多少東西,又墊付了多少錢,他沒有算過,但往往是每月工資一發下來,除過支付墊付款外,就所剩無幾了。“農村現在的留守老人很多,等孩子們打工回來了,欠費差不多都會收回來。”他總是這樣寬慰自己。
“給群眾幫忙,讓群眾生活方便些。這是我力所能及的責任。”劉興明將義務變成了責任,在秦嶺深處的東山嶺上,馬不停蹄地奔波著。
“不光是用電離不了他,生活也離不了他。”白啟堂老人目送劉世明離去,老遠了還站在寒風中向他招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