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日報訊(見習記者 王倩 程茜)1月14日,冬日里溫暖的一天,商州區大荊鎮普陀村的羅振友閉著眼睛坐在自家門口悠閑的曬暖暖,陽光傾瀉在他臉上,嘴里哼著秦腔,白花花的胡須隨著他的笑容顫動。我們的到來驚動了他,他睜眼打量我們,讓我們在他身邊坐下,傾聽他的故事。
一心為民的老支書
體格硬朗,臉上光彩矍鑠,讓他看起來沒有83歲的年紀,說話時臉上一直伴有笑容是他給人最直接的印象。1959年他當上普陀村的村支書,在任30余年里,為村民操心受累從沒有怨言。羅振友說,上世紀60年代的時候普陀村還是個隱沒在山凹凹里的小山村,別說水泥路了,村民連飯都吃不飽,為了解決村民的溫飽,他組織村里的青年辦起磚廠,一來就近解決了就業,二來用賺的錢重新蓋了普陀小學解決了校舍的問題。轟轟烈烈的大干一番后,讓羅振友最頭疼的還是村民的經濟收入,后他又組織各大隊辦木業廠,專門生產木柜和箱子,木業廠興旺起來后,他將原來的舊校舍賣了又蓋了20間新校舍,給村上也換了新的辦公室。10年間,村民的生活漸漸有了變化,村子里有了學校、木業廠、磚廠以及醫療室。緊接著70年代,羅支書一點也不消停,他積極響應國家植樹造林的號召,搞起了封山育林。說起封山育林,羅振友語氣里透露著自豪。他告訴記者,因為那個年代人們都比較窮,沒有吃的,連地里的草根都被人挖去吃了,普陀村周邊的山都是光禿禿的,為了防止水土流失,他帶領村民整治坡地,植樹造林,在山頂上開始種植馬桑、松樹和核桃樹,這一種就是1800多畝,不僅改變了光禿禿的山貌,還為村上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收入。看到我們和羅支書聊天,村民像看稀奇一樣圍上來,七嘴八舌的爭相搭話。“老羅前些年那可真真做了很多實事,他是人們擁護的村干部,普陀村多虧有他。”一位姓陳的村民樂呵呵地說。
“全村群眾能過上小康生活是我最大的心愿”
說到現在村子里的變化,羅支書伸手給我們指:“這條路,那條路,村上原來的路都是土路,天干的時候灰大的撲人臉,下雨的時候能粘兩腳泥,看現在,變化大多了,還有那路燈,到晚上了路上明晃晃的,多美的。我們順著他指的方向看去,干凈整潔的水泥路面,寬暢新式的小樓房多過了老式土木房子,路面上隔一段就有垃圾桶,路兩旁的路燈像護衛一樣守護著村莊。正在說話間,羅振友的兒媳婦出來阻攔,不讓羅振友說,嫌話多了是非多,跟前的幾個村民卻異口同聲地說:“怕啥呢,老支書說的是實話,又沒說瞎話。”羅振友的兒媳婦說:“我公公天天晚上看新聞,比吃飯都準時,成天都說他現在的心愿就是老之前看到村上的人都過上好日子,你說他現在又不管事了,還愛操心,我們想讓他一天吃好喝好身體好就行了,可他還愛替別人操心。”羅振友笑著接過話:“我現在生活基本沒啥牽掛了,要說心愿只有一個,那就是讓全村人都能過上好日子,都能早日過上小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