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提高統籌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能力。加強農產品進出口調控,積極支持優勢農產品出口,把握好農產品進口規模、節奏。完善糧食、棉花、食糖等重要農產品進出口和關稅配額管理,嚴格執行棉花滑準稅政策。嚴厲打擊農產品走私行為。完善邊民互市貿易政策。支持農產品貿易做強,加快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農業企業集團。健全農業對外合作部際聯席會議制度,抓緊制定農業對外合作規劃。創新農業對外合作模式,重點加強農產品加工、儲運、貿易等環節合作,支持開展境外農業合作開發,推進科技示范園區建設,開展技術培訓、科研成果示范、品牌推廣等服務。完善支持農業對外合作的投資、財稅、金融、保險、貿易、通關、檢驗檢疫等政策,落實到境外從事農業生產所需農用設備和農業投入品出境的扶持政策。充分發揮各類商會組織的信息服務、法律咨詢、糾紛仲裁等作用。
二、圍繞促進農民增收,加大惠農政策力度
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富裕農民,必須充分挖掘農業內部增收潛力,開發農村二三產業增收空間,拓寬農村外部增收渠道,加大政策助農增收力度,努力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保持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持續縮小的勢頭。
8.優先保證農業農村投入。增加農民收入,必須明確政府對改善農業農村發展條件的責任。堅持把農業農村作為各級財政支出的優先保障領域,加快建立投入穩定增長機制,持續增加財政農業農村支出,中央基建投資繼續向農業農村傾斜。優化財政支農支出結構,重點支持農民增收、農村重大改革、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農業結構調整、農業可持續發展、農村民生改善。轉換投入方式,創新涉農資金運行機制,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和杠桿作用。改革涉農轉移支付制度,下放審批權限,有效整合財政農業農村投入。切實加強涉農資金監管,建立規范透明的管理制度,杜絕任何形式的擠占挪用、層層截留、虛報冒領,確保資金使用見到實效。
9.提高農業補貼政策效能。增加農民收入,必須健全國家對農業的支持保護體系。保持農業補貼政策連續性和穩定性,逐步擴大“綠箱”支持政策實施規模和范圍,調整改進“黃箱”支持政策,充分發揮政策惠農增收效應。繼續實施種糧農民直接補貼、良種補貼、農機具購置補貼、農資綜合補貼等政策。選擇部分地方開展改革試點,提高補貼的導向性和效能。完善農機具購置補貼政策,向主產區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傾斜,擴大節水灌溉設備購置補貼范圍。實施農業生產重大技術措施推廣補助政策。實施糧油生產大縣、糧食作物制種大縣、生豬調出大縣、牛羊養殖大縣財政獎勵補助政策。擴大現代農業示范區獎補范圍。健全糧食主產區利益補償、耕地保護補償、生態補償制度。
10.完善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增加農民收入,必須保持農產品價格合理水平。繼續執行稻谷、小麥最低收購價政策,完善重要農產品臨時收儲政策。總結新疆棉花、東北和內蒙古大豆目標價格改革試點經驗,完善補貼方式,降低操作成本,確保補貼資金及時足額兌現到農戶。積極開展農產品價格保險試點。合理確定糧食、棉花、食糖、肉類等重要農產品儲備規模。完善國家糧食儲備吞吐調節機制,加強儲備糧監管。落實新增地方糧食儲備規模計劃,建立重要商品商貿企業代儲制度,完善制糖企業代儲制度。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完善種植面積和產量統計調查,改進成本和價格監測辦法。
11.強化農業社會化服務。增加農民收入,必須完善農業服務體系,幫助農民降成本、控風險。抓好農業生產全程社會化服務機制創新試點,重點支持為農戶提供代耕代收、統防統治、烘干儲藏等服務。穩定和加強基層農技推廣等公益性服務機構,健全經費保障和激勵機制,改善基層農技推廣人員工作和生活條件。發揮農村專業技術協會在農技推廣中的作用。采取購買服務等方式,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參與公益性服務。加大中央、省級財政對主要糧食作物保險的保費補貼力度。將主要糧食作物制種保險納入中央財政保費補貼目錄。中央財政補貼險種的保險金額應覆蓋直接物化成本。加快研究出臺對地方特色優勢農產品保險的中央財政以獎代補政策。擴大森林保險范圍。支持郵政系統更好服務“三農”。創新氣象為農服務機制,推動融入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